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商代的榖類作物
被引量:
3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恩格斯說:“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有决定意義的生產部門”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二卷二九七集一九五五年外国文书籍出版局版,這就指出農業生產對於古代社会生活有着何等的重要意義。可是,截至现在為止,殷虛卜辭中所見到的备樣糓類,從没有一種獲得徹底的解决。
作者
于省吾
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57年第1期81-107,共27页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卜辞
胡厚宣
癸卯
古代社会
作物
小臣
部落
人文科学
新石器
孔疏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45
引证文献
36
二级引证文献
171
同被引文献
345
1
张兴香,李雍,吴晓桐,宋艳波,栾丰实,薛新明,金正耀.
黄河流域出土龙山时期扬子鳄骨板的多种同位素分析[J]
.人类学学报,2021,40(1):75-86.
被引量:9
2
黄锡全.
谈谈楚国“■郢”问题[J]
.出土文献,2020(1):56-66.
被引量:4
3
赵志军.
小米起源的研究——植物考古学新资料和生态学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S1):35-38.
被引量:23
4
俞为洁,徐耀良.
河姆渡文化植物遗存的研究[J]
.东南文化,2000(7):24-32.
被引量:15
5
张锴生.
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J]
.中原文物,2000(2):16-21.
被引量:7
6
张锴生.
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续)[J]
.中原文物,2000(3):19-23.
被引量:1
7
种建荣,雷兴山.
周公庙遗址甲骨坑H1发掘记[J]
.文博,2005(1):90-95.
被引量:8
8
贾俊侠.
汉唐长安“饼食”综论[J]
.唐都学刊,2009,25(4):13-20.
被引量:6
9
逢振镐.
东夷及其史前文化试论[J]
.历史研究,1987(3):54-65.
被引量:9
10
杨宽.
我国历史上铁农具的改革及其作用[J]
.历史研究,1980(5):89-98.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
36
1
宋镇豪.
五谷、六谷与九谷——谈谈甲骨文中的谷类作物[J]
.中国历史文物,2002(4):61-67.
被引量:30
2
赵志军.
关于夏商周文明形成时期农业经济特点的一些思考[J]
.华夏考古,2005(1):75-81.
被引量:39
3
李恒全,李天石.
重新认识生产力在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中的作用[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2):218-224.
被引量:1
4
朱彦民.
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54-61.
被引量:12
5
李永先.
萊人培育小麦考[J]
.东岳论丛,2007,28(4):105-109.
被引量:5
6
王星光.
商代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J]
.中原文物,2008(5):57-62.
被引量:11
7
何红中,赵博.
古代粟名演变新考[J]
.中国农史,2010,29(3):12-19.
被引量:10
8
彭卫.
关于小麦在汉代推广的再探讨[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4):63-71.
被引量:19
9
宿爱云.
“稻”字“盛水之禾”义质疑[J]
.农业考古,2011(1):24-27.
10
黄天树.
殷墟甲骨文中所见的“名动相因”现象[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4-92.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171
1
朱彦民.
先秦社会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8(1):183-210.
被引量:1
2
朱兰芝.
“来”“麦”之辨——兼及“麦自外来”说[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0(2):118-123.
3
李建平.
从新出土秦汉简牍文献看“稷”的所指及其历时演变[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5):144-156.
被引量:2
4
晋文.
从考古发掘看秦及汉初“磨”在徐州地区的使用——兼论小麦种植与小麦面食在西汉时期的推广[J]
.秦汉研究,2021(1):63-69.
被引量:1
5
朱嫣红.
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相关问题[J]
.南开语言学刊,2020(2):129-137.
6
魏娜,林玉海,杜义新,靳桂云.
山东青岛龙泉河东遗址西周时期炭化植物遗存研究报告[J]
.海岱考古,2021(1):75-99.
7
王晶晶.
釋甲骨文“麋”“陷”的兩個異體[J]
.甲骨文与殷商史,2022(1):160-168.
8
陶大卫.
生物考古资料所见中原地区早期农业进程[J]
.东方考古,2020(1):195-204.
9
赤列次仁.
也谈粟在史前西藏的传播[J]
.中国藏学,2023(3):10-19.
10
刘晓辰,孙永刚,刘明(整理),付永平(整理),杨金刚(指导).
沈阳市青桩子城址2017年度植物浮选结果分析[J]
.边疆考古研究,2019(1):323-334.
被引量:1
1
玉华,柯华.
著名甲骨文专家胡厚宣来校讲学[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7(3):107-108.
2
邬玉堂.
《诗经》与十二次之“鹑”考释[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6):75-78.
被引量:2
3
刘世儒.
论汉语‘被动式’的传统用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1):79-84.
被引量:6
4
杨本祥.
“皋比”考释[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被引量:1
5
方珊.
魏晋南北朝对自然美的认识[J]
.江淮论坛,1983(3):112-115.
6
鼎耳.
关于甲骨文收藏之数字[J]
.殷都学刊,1984,5(4):13-13.
7
梁钊韬.
海南岛黎族社会史初步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5,1(1):93-115.
被引量:19
8
赵鸣岐.
我们需要苦练内功[J]
.探索与争鸣,1997(1):29-30.
9
罗兰,张力生(译),汤芸(校).
新石器化--从非洲到欧亚以远[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7(1):1-9.
10
吴炳奎.
梅县新石器遗物与畲族历史[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9(3):83-83.
被引量:5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5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