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從古代巴比倫社會形態認識古代“東方社會”的特性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上篇,論古代巴比倫社會形態 古代巴比倫的社會發展史,是說明古代東方各國社會發展规律最好的例子,[註一]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窥测古代中國社會發展史的真相。這裏所說的‘古代巴比倫’,是指從蘇美爾時代到‘前巴比倫’時代的巴比倫尼亞。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經流的盆地,叫做‘美索不達米亞’(卽兩河中間盆地的意思),它的位置在亞州西南隅,就是現在的伊拉克。這地區因河水汎滥,帶來淤泥,土地很是肥沃,據古代希蠟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os)誇大的描寫:‘一粒種籽普通能收穫二百粒,在最大豐作時,能收穫三百粒’。比較可靠的記載也說:‘歉收時,小麥之收穫為五十与一,但經謹慎之耕耘後,卽可得一百與一之收穫’(古代希臘農業家狄奥夫拉斯特Theophrast植物志八章七節》。但這地區有時潮濕,河流汎滥,有時又很乾燥;高地苦旱,低地苦水:所以如果沒有很好的水利工程,不經人工灌溉,農業是無法發展的。最早在兩河流域發展文明的是蘇美爾人(Sumerians),他們大概從中亞通過伊蘭高原進入兩河南部的平原。至少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已定居下來。也許更早。[註二]他們已使用銅器工具,進入初期農業生活,可能已用銅製造鋤和犁頭;用牛等家畜耕田也已發明;甚至已創造了精良的抽水機。他們開始挖掘運河,建築堤壩,水閘,施行人工灌溉的技術,於是農業逐漸發展起來。他們的手工業也已較細的分工,有剪羊毛、紡織、製陶,冶金、釀酒等工業。商業也在逐渐興起,由實物交換列貸幣交换,貨幣由用銅而用銀。[注三] 蘇美爾人進入兩河流域時,已處在氏族社會的末期,由於上述生產的發展,氏族社會日趨瓦解,奴隸所有制在緩慢地形成,於是出现了許多半政治半宗教的城市國家;由於集中灌溉事業和防禦外患的需要,到元前三千年左右,兩河流域各邦已向統一方向邁進,成立了比較正式的王國。[注四]根據巴比倫的古史記載,在太古城市國家的時代,已有‘王者’
作者 童書業
出处 《文史哲》 1953年第1期42-49,共8页 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y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