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學人民的語言,人民的語言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這是毛主席一九四二年向文藝界發出的莊嚴號召,到現在已足足十年了。從近來一些刊物上所發表的言論以及報章上所揭載的工人同志們對文藝作品的反映來看,顯然,我們的文藝界對於這一號召的重大意義,並非普遍的都有了足够的認識的。我們並不反對‘以古為鑑’,因此,我願意指出我們偉大的祖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在這一方面的麦現和成就,作為一個旁證;並藉以證實毛主席這一號召並非從空中發出,而是從二三千年來許多優秀的文學家的創作經驗中提示出來的,是創作經驗的歷史總結。從一定的程度來說,我們稱杜甫為學習人民語言的詩人,並不是完全新鲜而只是一個結合現實的應有的命題。因為早在中唐時代,詩人元稹就曾經指出了。他說:‘杜甫天才信絕倫,每尋詩卷得情親:燐渠只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什麽是‘當時語’呢?那就是當時通行的人民的語言了。我們知道,大詩人白居易的詩是以通俗易懂出名的。
出处
《文史哲》
1952年第6期23-26,共4页
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