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诗与思札记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精神重力与个人词源"精神重力与个人词源",代表着我对先锋诗歌的价值的基本认识,同时也是我的诗学的基本论旨。我以为,对先锋诗歌而言,诗歌外在的型模"成规",还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是那种"表达现代人对生存的特殊感受力的特殊语言",即先锋诗歌的意味和表达其意味的话语方式,是同步发生、彼此选择、彼此发现、彼此照亮的。这决定了优秀的先锋诗歌,不仅是特殊的修辞技艺,也是诗人试图揭示和命名生存、历史、生命、文化中的噬心困境,所产生的"精神重力"。而且,这种"精神重力"体现在先锋诗歌中,也并非类聚化的"代言人"式表达,而是来自于诗人个体生命体验所浸润的"个人词源"。在现代社会,先锋诗歌要为捍卫个人心灵感受的价值而申辩,诗人虽然要处理个人经验中的公共性,但更专注于公共经验中个人的特殊性。诗人寻求个人化的语言,个人化的书写、命名能力,常常将公共化的语词变为个人"发明"般的新词,像是汲于"个人词源"的深井。我以为,同时坚持这两个维度,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衡估"诗与真"的关系问题。在此,"精神重力"和"个人词源",是在对话关系中展开的两个相互激发、相互平衡、相互吸引———简言之,是"相互赠予"的因素。对先锋诗而言,缺乏"个人词源"的"精神重力",时常会沦为空泛的见证式表态;而没有"精神重力"在其中的"个人词源"。
作者 陈超
出处 《江南(诗)》 2013年第6期91-94,共4页 Poetry of Jiangnan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6

  • 1[美]韦勒克 沃伦.《文学理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42页.
  • 2[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恩》,彭实春译,戴晖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165页.
  • 3陈超.《思即诗》,载汪剑钊,编选.《中国当代先锋诗人随笔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143页.
  • 4[俄]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文集》(第1集),莫斯科真理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页.
  • 5陈超.《自序》,载《诗与真新论》,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 6陈超.《“泛诗”时代的诗歌写作问题》,《深圳特区报》2013年12月12日.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