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2期12-17,共6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同被引文献22
-
1程承坪.21世纪的人才观: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J].江西社会科学,1999,19(10):76-79. 被引量:3
-
2李才远.孔子的社会宏观管理目标论及其现实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1997(1):15-18. 被引量:1
-
3张鸣岐.试辨《“有教无类”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66-73. 被引量:1
-
4张荣明.“上达” “下达”发微[J].孔子研究,1993(1):126-126. 被引量:1
-
5赵靖.孔子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经营管理[J].孔子研究,1989(1):26-37. 被引量:2
-
6韩延明.孔子行政管理思想及其现实启迪[J].学术月刊,1995,27(7):43-44. 被引量:2
-
7刘梦.先秦人性学说的文化意义[J].学海,1994(1):37-40. 被引量:2
-
8伍晓明.“爱(与)(他)人”——重读孔子的“仁者爱人”[J].中国文化研究,2003(4):79-92. 被引量:10
-
9王大庆.“君子不器”辨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4-138. 被引量:14
-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1孙实明.传统文化的群体主义与个性发展[J].求是学刊,1989,16(1):42-47. 被引量:1
-
2林建南.儒家人才观及其对人才工作的启示[J].揭阳论丛,2006(2):75-80.
-
3柯本胜.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视角[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54-57.
-
4周碧晴.中国人de“家心”[J].社会,1992,12(2):42-43.
-
5文碧方.试论作为儒家道德本原根据的“心”“性”范畴[J].天津社会科学,2005(2):41-43. 被引量:1
-
6侯百索.莫把“竞争上岗”搞成“物竞生存”[J].中华魂,2003(8):30-31.
-
7边继光.新知识新信息[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5,0(9):43-45.
-
8马明策.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重新解读[J].理论导刊,2006(7):33-34. 被引量:3
-
9葛荣晋.孔子的“三忘”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5(2):37-42.
-
10罗福惠.章太炎道德论初探[J].江汉论坛,1982(5):7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