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2期35-40,共6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同被引文献37
-
1曾青.一起杀人案引发的思考——谈我国夫妻财产制的缺陷及其完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0(2):187-189. 被引量:3
-
2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11):22-26. 被引量:235
-
3陶毅,张铭新.宗法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J].法学评论,1993,11(1):48-54. 被引量:2
-
4孙聚友.论传统尊老敬老思想的内容及其现代意义[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999(1):119-124. 被引量:3
-
5王勇.孝道、孝行与孝文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6(4):129-131. 被引量:13
-
6陈谷嘉,吴增礼.论《二十四孝》的人伦道德价值[J].伦理学研究,2008(4):78-84. 被引量:6
-
7吴一方.苗族诗歌中的兴观群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2-28. 被引量:1
-
8杨立新,和丽军.我国配偶法定继承的零顺序改革[J].中州学刊,2013(1):47-54. 被引量:26
-
9王贵贤,田毅松.家庭、共同体与国家——基于《路易斯·享·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54-57. 被引量:3
-
10王兴亚.明代的老年人政策[J].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1994,14(4):0061-0070.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11
-
1谢宇.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增权赋能路径研究[J].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21(2):22-36. 被引量:5
-
2苗春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有所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11):74-76. 被引量:4
-
3覃村.论中国古代的老有所为[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6(3):403-404.
-
4童红梅,楼玮群.老有所为:近期“生产性老龄化”研究回顾和启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5):1273-1276. 被引量:12
-
5陈云松,朱灿然,张亮亮.代内“文化反授”:概念、理论和大数据实证[J].社会学研究,2017(1):78-100. 被引量:46
-
6王俊倩,王诗妍,刘梦凡.全媒体时代下数字反哺对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J].区域治理,2019,0(51):61-63.
-
7孙海芳,罗布.“老西藏”群体的代际传承与反哺——基于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4):178-184. 被引量:6
-
8谢宇.新时代老年教育赋能 “老有所为”的路径构建策略[J].成人教育,2021,41(6):26-32. 被引量:20
-
9李亚雄,安连朋.脱嵌与嵌入: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从家庭养老到互助养老的嬗变——以陕西省凤翔县Z村为个案[J].理论月刊,2021(9):104-112. 被引量:15
-
10胡心灵,胡蕴冰.新时代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对孝道思想传承的影响[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3):50-52.
-
1刘桂云.养生的关键在养德[J].中国道教,2013(4):29-29.
-
2养正.尊老文化研究的补白之作[J].道德与文明,1993(1):45-46.
-
3王晓宏.“仁者寿”——儒家“道德养生”思想探析[J].江淮论坛,2015(3):110-113. 被引量:8
-
4梁益寿.“仁者寿”之我见[J].青海金融,2012(11):62-62.
-
5李泽厚.李泽厚讲论语(四则)[J].国学(吉林),2013(7):48-50.
-
6云溪子.仁者寿[J].小康,2013(11):94-95.
-
7龚鹏程.仁者寿:儒家的养生之道[J].看历史,2014(1):72-75.
-
8刘文瑞.企业家的“智”与“仁”[J].管理学家(实践版),2009(1):109-109.
-
9马翠莲.孔子“仁者寿”道德养生思想及其价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5-8.
-
10趙榆.仁者寿[J].老同志之友(上半月),2017,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