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07-109,共3页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同被引文献39
-
1吴树畅.论企业社会责任:一种可持续增长的价值观[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1):46-48. 被引量:5
-
2张守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反思——基于企业、社会、政府的三元结构视角[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1):49-53. 被引量:4
-
3王烨发,包礼祥,王晓春.经济文化与结构[J].江西社会科学,1998,18(10):48-51. 被引量:4
-
4高路.“经济文化”之我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46(3):30-31. 被引量:2
-
5季涛.文化危机与文化选择──兼论经济文化的优先发展战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48(1):91-100. 被引量:4
-
6张永庆,乔冠华.略论经济文化[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4(3):45-48. 被引量:4
-
7王乃山.论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机制[J].经济经纬,2005,22(5):88-90. 被引量:1
-
8贾旭东.中国经济文化的重构[J].哲学研究,2007(3):102-107. 被引量:7
-
9(美)许烺光.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
10(美)彼得·F.德鲁克,(日)中内功.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M].林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二级引证文献11
-
1赵雁海,姚烨.中法企业社会责任差异和趋同的比较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3(2):224-228. 被引量:3
-
2张颖.经济文化视野下科技与经济协调性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10):12-12.
-
3王丽霞,南爱华,李建民.战后美国科技政策调整脉络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1):118-122. 被引量:2
-
4王丽霞,肖群鹰.海外涉侨突发事件的政府救援响应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3(4):57-66. 被引量:6
-
5王丽蓉.浅析高速公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2013(24):1-2. 被引量:2
-
6马欣员.美国科技政策发展模式及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1):106-112. 被引量:4
-
7王凤辉.茶文化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9):360-361.
-
8马佰莲.中国科学文化与经济文化的冲突及解决[J].创新,2017,11(3):39-48. 被引量:2
-
9王传荣,付婷婷.空间溢出视角下经济文化变迁对农民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8,39(2):131-141. 被引量:5
-
10李建民,贾斌昌,王金田.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22(12):104-111. 被引量:10
-
1卢纯福,罗仕鉴.新经济与企业文化[J].包装工程,2002,23(3):128-130. 被引量:2
-
2王彩梅.以先进文化促进陕西经济的发展[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8(1):12-14.
-
3陈一放,谭文.晋江模式:发展主体的精神文化论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3(6):21-31.
-
4王琴.县域资源型城市的文化发展——以珙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143-144.
-
5加藤弘之,孙一萱.试从文化论角度解释中国经济制度——论“包”的伦理规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60-67. 被引量:1
-
6李冰.探索惠济区文化产业与地区经济提升的内在联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241-244.
-
7刘凤祥.国际经济合作离不开本土文化[J].商场现代化,2008(33):188-189.
-
8盛邦和,何爱国,翟意安,孟凡东,张国义,刘宁.论题: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04(6):26-39. 被引量:2
-
9万小龙,刘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科技工业园——评郭胜伟《科技工业园文化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9):198-200.
-
10冯天瑜.《园冶》的文化学阐释——评张薇著《<园冶〉文化论》[J].中国图书评论,2007,30(5):116-117.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