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8-52,共5页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同被引文献18
-
1叶秀山.世间为何会“有”“无”[J].中国社会科学,1998(3):64-74. 被引量:9
-
2郭凤海.世纪之思——写在“意义哲学”的终结处[J].理论探讨,1998(1):43-48. 被引量:4
-
3高清海.“人”只能按照人的方式去把握——再论人与哲学的关系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96(6):1-8. 被引量:10
-
4杨国荣.代“天之天”为“人之天”及其多重意蕴[J].社会科学战线,1993(6):92-99. 被引量:2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
6刘小枫.诗化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7李慎之.对“天人合一”的一些思考[N].文汇报,1997-05-13.
-
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上海:三联书店,2006.
-
9叶秀山.“现象学”和“人文科学”-“人”在斗争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2):29-40.
-
10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204.
-
1陆杰荣.论哲学发展的内在环节[J].求是学刊,1992,19(1):20-24.
-
2刘华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不能超越[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0(4):45-51.
-
3桂翔.中国古代哲学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吗?——与尚志英先生商榷[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2(4):62-67.
-
4蒋镇.文艺战线思想斗争的宝贵经验——鲁迅《二心集》学习札记[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1981,8(2):11-15.
-
5樊瑞平,杨信礼.毛泽东唯物史观管窥[J].山东社会科学,1990(2):69-70.
-
6眭达明.博士买驴——古代公文写作趣闻杂谈[J].秘书,2006(9).
-
7杨芾蓀.墨家论证学说述畧——读墨札记之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9(3):84-93. 被引量:1
-
8D.波斯特尔,姜晓辉.一种后哲学的政治学?——访R.罗蒂[J].国外社会科学,1991(2):60-62. 被引量:1
-
9劳允兴.简谈《史通》的“辨其指归,殚其体统”[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7(2):65-70.
-
10你问我答[J].围棋天地,2005(21):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