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翻译即阐释──《名实论》之名与实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翻译即阐释大连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陈建中/──《名实论》之名与实斯特劳森说:“分析的一般概念就是一种翻译,或更确切他说是一种释义。因为它是在一种语言之内的翻译,而不是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它是从一种不大明白的形式翻译成更加清楚明白的形式,从一种产生...
作者
陈建中
机构地区
大连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2-46,共5页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关键词
公孙龙子
《名实论》
亚里士多德
“白马非马”
“白”
《指物论》
“实”
《白马论》
《坚白论》
范畴化理论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63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36
同被引文献
63
1
谢天振.
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
.外国语,2000,23(3):53-60.
被引量:129
2
贺微.
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J]
.外国语,1999,22(1):42-48.
被引量:41
3
秦洪武.
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
.外国语,1999,22(1):49-55.
被引量:115
4
徐海铭.
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哲学分析[J]
.外语教学,1998,19(2):2-7.
被引量:9
5
吕俊.
翻译:从文本出发——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J]
.外国语,1998,21(3):35-40.
被引量:61
6
蔡新乐,郁东占.
为什么要将释义学引入文学翻译理论?——有关《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的一些问题[J]
.外国语,1998,21(2):7-12.
被引量:14
7
徐海铭.
胡塞尔、格赖斯和塞尔意向意义理论比较[J]
.外国语,1998,21(2):65-70.
被引量:9
8
蒋骁华.
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0(2):31-36.
被引量:48
9
叶朗.
说意境[J]
.文艺研究,1998(1):16-21.
被引量:166
10
张智学.
指称论辨析——语言意义理论讨论之一[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4(4):102-105.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5
1
陈建中.
在阐释和模仿之间——兼评汪榕培教授的英译《诗经·关雎》[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39-42.
被引量:6
2
朱健平.
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J]
.上海科技翻译,2002(1):6-12.
被引量:33
3
朱健平.
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2):69-74.
被引量:69
4
钱冠连.
西语哲在外语界的传播与未来的发展[J]
.外语学刊,2008(2):1-16.
被引量:29
5
孙际惠.
文本阐释的多元与同一[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5):109-11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36
1
吴瑜.
《关雎》英译中的误译现象浅析[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38-39.
被引量:1
2
张美叶.
接受美学视界下的文化会展之文化翻译[J]
.芒种,2012(23):159-160.
3
陈逢丹.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74-75.
被引量:14
4
朱滕滕.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9):327-327.
5
陆如钢.
诗歌译文的文本差异与读者反应特征[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52-55.
被引量:17
6
陈晶晶.
论创造性叛逆对文学翻译的影响[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2):202-204.
7
唐丽伟.
从“视界融合”看翻译中“误读”的必然性[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6):104-106.
8
朱健平.
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4):23-27.
被引量:13
9
李玉良,王宏印.
《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4):36-39.
被引量:31
10
汪燕华.
论译者对原语文本“空白点”的填充和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系[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1):121-123.
被引量:6
1
胡壮麟.
当代符号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
.外国语言文学,1999,18(1):2-10.
被引量:30
2
刘英凯.
英汉“移觉”修辞格探讨[J]
.现代外语,1985,8(3):42-46.
被引量:5
3
姚淦铭.
辞书对读之摭拾[J]
.辞书研究,1998(5):53-58.
4
谷口勇.
公孙龙子《白马论》的符号学意义[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4):32-34.
5
张长明,曾祥云.
《公孙龙子·名实论》的现代解读[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2):101-104.
被引量:4
6
张颖杰.
从公孙龙子的语言观看“白马非马”的合理性[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4):110-111.
7
彭贵菊.
浅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0(1):96-99.
被引量:2
8
张春泉.
白马非马:修辞式推论[J]
.修辞学习,2001(1):24-25.
被引量:2
9
海娜.
用摹状词理论解析“白马非马”[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351-351.
10
姜欣,袁晓.
句子的重读[J]
.平顶山学院学报,1994,11(4):41-42.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7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