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全球主义,民族主义──认识中日关系的不同角度
被引量:1
出处
《国际观察》
1997年第6期9-11,共3页
International Review
同被引文献16
-
1颜声毅.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兼评所谓“中国威胁”论[J].国际观察,1994(5):20-22. 被引量:1
-
2陈峰.略论国际依存[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7(2):39-43. 被引量:1
-
3程毅.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体系的意见[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7(9):37-37. 被引量:3
-
4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J].中国社会科学,2005(3):165-176. 被引量:158
-
5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43(2):76-90. 被引量:100
-
6本刊编辑部,谭秀英,主父笑飞.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热点问题研究述评(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11):69-78. 被引量:3
-
7江西元.试析中国外交文化本原与中西文化综合[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24(1):73-79. 被引量:2
-
8梁守德.论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中国特色”[J].外交学院学报,1997(2):40-46. 被引量:12
-
9秦亚青.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J].外交学院学报,1998(1):40-47. 被引量:90
-
10叶自成,庞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流派及其与西方的比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2):24-29. 被引量:37
二级引证文献45
-
1李博一.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生成路径与发展前景[J].前沿,2021(3):36-49. 被引量:3
-
2关孔文,黄燕芬,杨宜勇.中欧政党治理比较研究:理念、路径与意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3):19-26. 被引量:2
-
3汤继强.创建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学派面临的问题[J].延边党校学报,2009,24(1):8-11. 被引量:1
-
4刘鸿武.中国外交研究之新境界--评王逸舟教授新著《中国外交新高地》[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26(2):153-159. 被引量:3
-
5张刚.中国学者“双层博弈”研究评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4):30-34. 被引量:1
-
6孙伟,张森林.关照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研究[J].国际论坛,2009,11(6):50-54. 被引量:2
-
7王栋.双重超越的困境--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与政策刍议[J].国际政治研究,2009,30(3):12-28. 被引量:11
-
8黄师昭.历史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浅探[J].科技信息,2009(29).
-
9刘鸿武.初论建构有特色之“中国非洲学”[J].西亚非洲,2010(1):5-10. 被引量:11
-
10高尚涛.关系主义与中国学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8):116-138. 被引量:26
-
1冯昭奎.走向平衡的三角关系——关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的思考[J].当代亚太,1998(1):3-6. 被引量:1
-
2冯昭奎.中日关系:合作与矛盾[J].21世纪,1997,0(5):7-10.
-
3孔庆峒.跨世纪中日关系与展望[J].山东社会科学,1997(5):26-29.
-
4王郦久.俄罗斯大选前的经济形势[J].现代国际关系,1999(9):6-11. 被引量:1
-
5中山信弘,江波尔.对专利产品平行进口问题应有的立场[J].国际贸易译丛,2003(2):1-10.
-
6吴大琨.中日经济合作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1987(1):5-8.
-
7吴学文.一次学术交流的出访[J].现代国际关系,1986(1):57-58.
-
8金熙德.中日经济合作迎来新机遇[J].西部论丛,2008(6):24-26. 被引量:1
-
9朱镕基总理会见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谈话(节录)[J].台湾工作通讯,2002(6):5-5.
-
10赵洪伟.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3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