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国际观察》
1996年第3期35-40,共6页
International Review
同被引文献46
-
1舒运国.驳斥“中国威胁非洲论”[J].社会观察,2007(3):44-45. 被引量:2
-
2吴建国.百年梦呓──“黄祸论”与“中国威胁论”透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7(S2):65-72. 被引量:4
-
3葛旸.浅析“中国威胁”论[J].国际政治研究,1994,15(3):6-12. 被引量:4
-
4李随安.“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J].理论参考,2004(5):36-38. 被引量:2
-
5王勇.“东亚共同体”:地区与国家的观点[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22(4):19-29. 被引量:10
-
6钱文荣.“中国威胁论”恶浪再起[J].世界知识,2005(17):41-42. 被引量:1
-
7张志新.“中国威胁论”历久“弥新”[J].世界知识,2005(17):44-45. 被引量:2
-
8张锡镇.双轨运行的东亚一体化[J].瞭望,2005(51):52-52. 被引量:2
-
9刘兴华.东亚共同体:构想与进程[J].东南亚研究,2006(1):92-96. 被引量:4
-
10薛衔天.“黄祸论”或“中国威胁论”的历史与实质[J].百年潮,2007(1):11-1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8
-
1彭耘珠,陈媛媛,马晋.冷战后中美日三角关系中的台湾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6):31-36. 被引量:1
-
2陈宽.中国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政治经济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86-87. 被引量:1
-
3肖凤莲.浅析“中国威胁论”[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2(4):63-65.
-
4鲁世巍.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解析与应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3):42-47. 被引量:4
-
5Shao Shuai,Guo Ping.Proper Management of the Asia-Pacific Affairs—— On the Division-and-integration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Strategy[J].学术界,2015(8):257-261.
-
6和春红.战后中日和解的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5):54-62. 被引量:1
-
7胡真.中国:和平崛起与“威胁”[J].经营管理者,2010(8X):13-13.
-
8杨芳馨.区县报记者如何避免非故意性新闻失实[J].新闻文化建设,2022(23):113-115.
-
1郑竹园.“大中华经济圈”势不可挡[J].台声,2004(9):58-59. 被引量:1
-
2海内外华人谈“大中华经济圈”[J].内蒙古宣传,1992(16):35-34.
-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建立CEPA试验区推动粤港澳更紧密合作——建立粤港澳更紧密合作框架研究报告之六[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1(5):48-51. 被引量:1
-
4卓南生.日本政坛变化与 内外政策走势[J].东北亚论坛,1995,4(1):16-19.
-
5畅征.第三世界仍是客观存在[J].瞭望,1991(48):44-45.
-
6鲍宏礼.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论罗伯特·吉尔平的新“霸权稳定论”[J].兰州学刊,2005(4):31-33. 被引量:3
-
7鲁渝华,李非.大三通的成本账[J].商界,2009(2):30-32.
-
8張憲初.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初探[J].中国法律(中英文版),2002(4):30-33.
-
9葛易.浅析“中国威胁”论[J].当代亚太,1994(5):56-60. 被引量:2
-
10宋伟.结构现实主义是个体主义吗[J].国际政治科学,2005(3):119-139.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