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通感”的来源与运用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常有一种特殊精妙的比喻引人注目。说其特殊,就在于其喻体和本体之间是感觉的不同搭配,表面上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毫无相似之处,但只要深入思考就能从深远意义上发现其相似点。这就是“通感”或云“移觉”。 通感这一概念最初见于“语义学”。十七世纪德国心理语言学派的温德在谈到语义变化的现象时说:“根据心理解释语义时,只有联想的规律才是语义变化的规律”,“在个人心理过程中感性的印象是产生这种心理过程的客观因素,这种印象不断重复,彼此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是“联想只是词义分解的原因”,还有人类的一种特殊功能使联想“有可能结合成某种整体。这种功能就叫做‘统觉’”。(1)温德在这里说的个人心理过程中感性的印象,“彼此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就是我们所说的通感。
作者 胡宪
出处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6年第6期14-15,共2页 Contemporary Rhetoric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25

  • 1汪少华.移觉的认知性阐释[J].修辞学习,2001(4):18-19. 被引量:15
  • 2錢锺书.通感[J].文学评论,1962(1):13-17. 被引量:112
  • 3万明华.论通感性意象的语言呈现[J].当代修辞学,1996(3):26-28. 被引量:7
  • 4岳东生.漫谈通感[J].当代修辞学,1994(5):26-27. 被引量:14
  • 5张冰.陌生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6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 7Baldick,Chris.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Z].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 8赵亚辟.诗化人生和美的结晶[J].贵州大学学报,1997,(1):76-76.
  • 9Mukarovsky,J.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M].In P.L.Gavin(ed.) A Prague School Reader on Esthetics,Literary Structure,and Style.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P.,1987.
  • 10Traugott,E.C.& M.L.Pratt.Linguistics for the Students of Literature[M].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80.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