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简介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艾森伯格认为,柯尔伯格研究所用的两难情境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她区分并设计出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并用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发展.本文扼要地介绍了艾森伯格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研究及其理论,并把该理论与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理论做了比较。
作者
王美芳
机构地区
山东师范大学教科所
出处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1996年第2期32-36,共5页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关键词
艾森伯格
道德两难情境
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
亲社会道德判断
分类号
B82-052 [哲学宗教—伦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42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24
参考文献
1
1
程学超,王美芳.
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1992,15(3):13-17.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
1
1
陈欣银.
西方道德心理研究方法论概述[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5(1):141-145.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11
1
丁芳.
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5):77-80.
被引量:47
2
丁芳.
儿童道德判断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教育[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1(4):65-67.
被引量:1
3
李丹.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1,24(2):202-204.
被引量:42
4
温艳玲.
中国道德价值观发展研究综述[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3):199-201.
被引量:10
5
俞志芳.
亲社会情境中小学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7,27(2):54-57.
被引量:7
6
范莉.
我国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研究概述[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2):52-54.
被引量:2
7
白桂香.
小学四~六年级学生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其心理分析[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5,9(2):53-57.
被引量:4
8
耿希峰,马丽枝,张守武.
突发灾害条件下中学生利他动机的构成及发展倾向[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3):52-55.
被引量:1
9
陈松,陈会昌.
我国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心理研究综述[J]
.南平师专学报,2002,21(1):19-24.
被引量:2
10
陈迪辉.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亲社会道德判断的思考[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1):273-275.
同被引文献
42
1
陈少华.
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儿童道德研究的新动向[J]
.心理科学进展,1999,9(2):58-63.
被引量:14
2
张莉,戴琼瑶.
通过移情训练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实验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55-59.
被引量:5
3
王美芳,庞维国.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J]
.心理科学进展,1997,7(4):37-42.
被引量:42
4
王美芳.
6—17岁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1(2):58-62.
被引量:9
5
陈少华,郑雪.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2000,23(6):703-707.
被引量:24
6
张丽玲.
两难问题儿童对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4):25-29.
被引量:10
7
张治忠,马纯红.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1):71-75.
被引量:22
8
桑标,席居哲.
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80-86.
被引量:78
9
唐洪,张梅玲,施建农.
社会认知因素对儿童有关损人者情绪归因的影响[J]
.心理学动态,2001,9(2):141-145.
被引量:12
10
李正云,李伯黍.
4—10岁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研究[J]
.心理科学,1993,16(5):274-278.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10
1
俞志芳.
亲社会情境中小学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7,27(2):54-57.
被引量:7
2
文福荣,陈睿渊.
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理论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63-64.
3
赵卫菊.
“爱心行动”和“爱与关心”比较——基于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和澳大利亚《<社会与环境>练习教材》的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6):41-45.
4
屈敦琳.
从认知神经视觉来探讨道德知行关系[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12):531-531.
5
邓进红,方朦.
5-6岁幼儿分享行为和分享动机研究[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4):70-74.
被引量:5
6
丁芳盛.
两难情境下小学儿童道德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34(3):68-74.
7
陈迪辉.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亲社会道德判断的思考[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1):273-275.
8
许丹,李亦欣.
个体助人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究[J]
.心理科学,2020,43(5):1243-1249.
被引量:6
9
廖全明.
当代西方道德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19(6):95-98.
被引量:5
10
贺宇.
高中《政治生活》中的制度自信教育初探[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5):74-7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4
1
赵金源.
将制度自信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策略研究[J]
.新智慧,2021(18):35-36.
2
刘亚娟,吴荣先.
道德心理学理论综述[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180-182.
被引量:1
3
陈璟,李红.
情境类型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09,32(1):14-17.
被引量:7
4
李靖.
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4):228-229.
5
张典兵.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
.学术论坛,2010,33(7):175-179.
被引量:1
6
徐本栋.
道德发展理论综述[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2X):74-74.
7
张琳钰,陈白云,徐晶颖.
道德理论发展简述[J]
.企业导报,2013(11):247-247.
8
王鹏,方平.
中学生在亲社会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J]
.社会心理科学,2014,29(10):19-22.
9
李占星,朱莉琪.
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发展与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6):990-999.
被引量:10
10
李占星,牛玉柏,朱莉琪.
不同目击者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15,38(4):876-882.
1
王美芳,庞维国.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J]
.心理科学进展,1997,7(4):37-42.
被引量:42
2
程学超,王美芳.
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1992,15(3):13-17.
被引量:12
3
刘洁丽.
道德两难情境下对“道德人”的诉求[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0):70-71.
4
王强,张广伟,李颍.
艾森克生平及其人格理论简介[J]
.才智,2011,0(32):195-195.
被引量:4
5
王美芳.
6—17岁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1(2):58-62.
被引量:9
6
傅根跃,王玲凤.
假想的道德两难情境下小学儿童对说谎或说真话的抉择[J]
.心理科学,2006,29(5):1049-1052.
被引量:4
7
刘国雄,李霞.
两难情境下普通中学生和职校生的道德判断[J]
.中国特殊教育,2013(9):84-90.
被引量:2
8
魏佳,唐根深.
从心理理论的视角分析中职德育方法[J]
.新课程(下),2011,0(6):106-106.
9
杨晓岚.
情绪智力理论简介[J]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9(5):64-68.
被引量:18
10
彩荷.
心里痛苦甚于肉体痛苦[J]
.意林(原创版),2008,0(10):53-53.
心理科学进展
199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