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7-73,84,共8页
Guizhou Ethnic Studies
共引文献8
-
1蓝勇.从天地生综合研究角度看中华文明东移南迁的原因[J].学术研究,1995(6):71-76. 被引量:13
-
2简波,齐莹.东北大秧歌的文化底蕴及其价值开发[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29(3):34-36. 被引量:7
-
3赵红军.气候变化是否影响了我国过去两千年间的农业社会稳定?——一个基于气候变化重建数据及经济发展历史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2,11(1):691-722. 被引量:28
-
4陈绍军,史明宇.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人口迁移研究——以宁夏中部干旱地区为例[J].学术界,2012(10):60-70. 被引量:2
-
5蓝勇.中国地域方位话语嬗变与东亚大陆天地生背景[J].江汉论坛,2013(10):30-41. 被引量:1
-
6周靖祥.中国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研究:直面社会与经济双重困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1):1-17. 被引量:9
-
7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4):453-462. 被引量:74
-
8马涛,刘宇.中国传统人口经济思想的特点与启示[J].学术月刊,2022,54(7):70-79.
同被引文献13
-
1徐旭,张天成.试论岭南醒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5):50-53. 被引量:20
-
2王作新.社神的物化形态与社崇拜的文化意蕴[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3):51-53. 被引量:4
-
3吴存浩.中国农耕文化形成试论[J].东岳论丛,1993,14(3):74-79. 被引量:10
-
4吴宗友,曹荣.论节日的文化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6):62-67. 被引量:38
-
5姚兆余.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甘肃社会科学,2008(6):71-74. 被引量:25
-
6罗建军,雷锦霞.山西省农耕文化及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浅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1):74-76. 被引量:22
-
7王元林,陈玉霜.论岭南龙母信仰的地域扩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24(4):49-61. 被引量:12
-
8尹伊君,王国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J].学术交流,2009(11):204-207. 被引量:32
-
9李海清,李品林.鄂西土家族舍米湖村摆手舞田野调查——兼论民俗体育在村寨人社会化中的社会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1):61-65. 被引量:14
-
10蔡梦寥.民间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与现代意义[J].高职论丛,2009(3):43-46. 被引量:6
引证文献3
-
1崔尔胜,王宗兰.淮南方言与其农耕文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4(5):30-34. 被引量:7
-
2庄应强,屠娟丽,顾金孚,潘雯.浙北平原地区发展体验式农耕文化旅游模式的思考——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J].绿色科技,2014,16(5):257-259. 被引量:3
-
3黄毅,黎嘉谜.高要春社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9(3):47-51.
二级引证文献10
-
1郑亚豪.农村社会语言学视域下淮阳作物生长词语及其价值[J].华中学术,2023(2):189-198.
-
2姜家生,闫大玮.“农耕文化”育人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4):106-109. 被引量:4
-
3白振有.论延安方言蕴涵的农耕文化信息[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0(3):49-54. 被引量:2
-
4邱明明,徐广才.农耕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J].农学学报,2015,5(12):115-120. 被引量:8
-
5陆露.淮南方言研究综述(1950-2015)[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7(6):52-57.
-
6焦雷,李晓东.日本“农家乐”旅游对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8):219-223. 被引量:5
-
7杨佩群.潮州市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农耕文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9):226-230. 被引量:10
-
8张雪姣.从方言俗语看关中地区传统农耕文化[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9,41(5):74-78. 被引量:1
-
9董紫薇,曹祝兵.淮河流域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研究可视化分析与展望[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2-39.
-
10王铭鑫,马辉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陵城方言农业类词汇研究[J].今古文创,2024(22):119-121.
-
1卓志元.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J].考试周刊,2009(11):50-51. 被引量:1
-
2特约记者.泗门:拥有众多国家级荣誉称号的小城[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6,0(9):50-50.
-
3王俊敏.民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当代变迁[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30-34. 被引量:1
-
4王翰持.对先秦文化体系的构建与传统文化的继承[J].青年时代,2014,0(17):41-42.
-
5杨军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浅议[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4):140-141.
-
6曹楠楠,牛晓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3(4Z):51-51.
-
7尹伟强.古代维吾尔族经济文化类型的演变[J].新疆社科论坛,2007(5):89-91.
-
8陈光良.岭南疍民的经济文化类型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1(2):164-169. 被引量:15
-
9余晓慧,陈玉柱.浅析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1):26-27. 被引量:2
-
10李正元,廖肇羽.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特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1):60-67.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