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济世”与“经世致用”──曹雪芹儒家倾向与明清经世思潮之比较
被引量:2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5-90,55,共7页
Confucius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0
-
1张钊贻.沉迷鲁迅、尼采二十年 著译者言[J].读书,2002(7):136-144. 被引量:7
-
2本文所引小说原文系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以后不再一一注明,只在引文后标上回目。
-
3参见陈建宪《神祗与英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78页。
-
4参见《吉尔伽美什》,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译序》第2页。
-
5[7][16] 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一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第6页,第209页。
-
6参见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
7清佚名:《读红楼梦随笔》,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40页。
-
8王定保:《唐摭言》卷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9,第1671页。
-
9鲁迅:《魏晋风度及文学与药及酒的关系》,《而已集》,《鲁迅全集》3,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3页,第514-515页。
-
10鲁迅:《“题未定”草(六至九)》,《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6,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2页,第425页,第430页。
二级引证文献7
-
1饶道庆.《红楼梦》中的“弃女”群像与“性政治”状况[J].红楼梦学刊,2006(4):119-134. 被引量:1
-
2戴承元.对《红楼梦》“性别平等”意识的质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4):17-20.
-
3杨明贵,戴承元.男权文化心理的多重变奏——对大观园中“女儿”的解读[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87-90. 被引量:1
-
4杨明贵.灵魂的归根——陶渊明的人生选择[J].红河学院学报,2008,6(4):49-53. 被引量:1
-
5杨明贵.贾宝玉“死亡”原因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2,24(1):71-75.
-
6李丹丹.礼法与贾府秩序的建构——略论《红楼梦》情/礼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2):24-27.
-
7吴飞鹏.起源、变迁与重心转移:“曹雪芹的精神世界”研究述评[J].红楼梦学刊,2022(6):94-111.
-
1舒坤尧.从“补天”看《红楼梦》的主题[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84-86. 被引量:1
-
2杨启.论冰心散文对儒家文化的认同[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2):13-14.
-
3刘莉萱.长篇小说《自己埋单》读后随感[J].文学教育,2012(16):137-137.
-
4孙开东.生命价值失落后的痛苦灵魂——论贾宝玉形象的悲剧内涵[J].江淮论坛,2003(1):113-119. 被引量:3
-
5王大恒,王晓恒.论江淹作品的儒家倾向[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7(4):56-61.
-
6柏艳艳,张影.为情弃责与为责弃情——论《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理想[J].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1):20-24.
-
7肖兰英.略论儒家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学中的表现[J].重庆电大学刊,1998(3):42-44.
-
8李从军.论安史之乱后杜甫的改良思想[J].文学评论,1987(5):133-141.
-
9李夏蔚.儒家传统文化对“祥子”形象刻画影响叙议[J].卷宗,2014,4(3):461-462.
-
10雷祥.与幸福一起下厨[J].湖南烟草,2011,0(6):67-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