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副词“只”的用法新探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副词“只”的用法新探李胜昔副词“只”《现代汉语词典)说“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现代汉语八百词》说“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刚词”只”还有另一个方面的用法,可以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刚词“很””非常”等。下面我们着重说说副词“只”在这方面的...
作者
李胜昔
机构地区
湖南人民检察院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67-68,共2页
Research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关键词
语义指向
“只”
心理活动
《现代汉语八百词》
逻辑重音
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
歧义句
重叠动词
教育出版
分类号
H146.2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21
1
周刚.
表示限定的“光”、“仅”、“只”[J]
.汉语学习,1999(1):13-17.
被引量:20
2
卢英顺.
副词“只”和“only”的句法语义和语用比较[J]
.汉语学习,1995(1):32-35.
被引量:11
3
周小兵.
限定副词“只”和“就”[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3):92-96.
被引量:16
4
卢英顺.
副词“只”的语义指向及其对句法变换的制约[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4(4):443-448.
被引量:15
5
董为光.
汉语副词的数量主观评价[J]
.语言研究,2000,20(1):75-80.
被引量:14
6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4):268-275.
被引量:2290
7
刘大为.
意向动词、言说动词与篇章的视域[J]
.修辞学习,2004(6):1-7.
被引量:41
8
沈家煊.
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
.中国语文,2001(6):483-493.
被引量:173
9
徐以中,杨亦鸣.
副词“都”的主观性、客观性及语用歧义[J]
.语言研究,2005,25(3):24-29.
被引量:34
10
John Lyons.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引证文献
4
1
李湘.
从限制动作范围到凸现言者主语[J]
.修辞学习,2007(1):37-40.
被引量:5
2
王小穹.
从近代汉语看主观性因素对“只”的语义影响[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46-248.
被引量:1
3
潘大雄.
汉语副词“只”与泰语副词“[p^hiaη]”的对比[J]
.语文学刊,2016,36(9):25-26.
被引量:1
4
潘大雄.
汉语副词“只”与泰语副词“[p^hia]”的对比[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6(5):25-2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8
1
黄友.
试析反身宾语句的生成机制[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3):133-135.
2
王小穹.
《朱子语类》中“只是”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汉字文化,2011(3):36-39.
3
鲁莹.
主观性与强调表达的本质、特征及关系[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5):26-37.
被引量:2
4
钟玲萍,朱军.
汉语范围副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3):53-61.
5
王擎擎,石港香.
“只”和“only”的对比及英语母语者“只”类词的习得偏误分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8):147-150.
6
王璐菲,史金生.
场景聚焦与视角融合:叙事语篇中“只见”和“就见”的戏剧性表现[J]
.当代语言学,2023,25(5):775-790.
被引量:3
7
王懿.
论“只见”的功能演化[J]
.语言研究集刊,2015(2):298-311.
8
张景川,郑婉婷.
约略副词与约略数词能否并用[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0(10X):18-19.
1
耿延惠.
浅谈现代汉语中重动词的语法意义[J]
.语文建设,2012,0(12X):61-62.
2
李敬国.
现代汉语不能重叠的动词的考察[J]
.兰州学刊,1996(5):47-49.
被引量:8
3
朱景松.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
.中国语文,1998(5):378-386.
被引量:145
4
张晓涛.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102-104.
被引量:2
5
胡孝斌.
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J]
.汉语学习,1997(2):18-21.
被引量:22
6
周国炎.
布依语动词重叠及其表达功能初探[J]
.民族教育研究,1999,10(S1):57-64.
被引量:4
7
赵新.
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J]
.语言研究,1993(2):92-97.
被引量:26
8
唐昱.
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动词重叠式偏误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27(12):105-108.
9
罗福腾.
山东方言“V他V”结构的历史与现状[J]
.语言研究,1998(1):118-126.
被引量:7
10
夏群.
动词重叠研究综述[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6(3):92-94.
古汉语研究
1995年 第S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