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陈火泉是老一辈台湾省籍作家,他的作品以内涵丰富,艺术功力强而多次获奖.然而,他所走过的文学道路却并非平常,曾经布满了荆棘,抛洒过无数屈辱的血泪和奋进的汗水.他是那一个时代的缩影,因此,也算得是一代文人的代表.陈火泉1908年生于台湾彰化县鹿港镇.“不幸生在殖民地”,在娘胎里便被剥夺了做中国人的权力.当时,日寇疯狂推行“皇民比”政策,用铁与火的强迫手段禁用汉语.陈火泉从小受的是日文教育,所幸他有一位当中医的父亲,不仅医道精良,而且有儒学功底.更有民族气节.替人诊病把脉之余,在家中悄悄用唐诗为儿子启蒙,并耳提面命,以中国古老的谚语格言作儿子的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在儿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颗滚烫的“中国心”.1943年7月,陈火泉在日人西川满主编的《台湾文艺》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中篇小说《道》,用日文写作.这是他“自己亲身所受以及目睹台湾同胞被压迫、被损害的生活事实,一心想刻画出这孤岛上我们同胞心坎中的苦闷和矛盾,也很想勾画出大汉民族与大和民族的冲突.”小说以锐利的诙谐笔调描绘了当时台湾人在“皇民化”中的苦闷、矛盾和冲突,抗议殖民主义对台湾同胞的不平等待遇,“替苦难的时代留下血泪见证”(《联合报》奖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