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1994年第3期10-15,共6页
Journal of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5
-
1沈红芳.菲律宾华校的嬗变及其诱因探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2):36-44. 被引量:5
-
2吴文华.试论东南亚华人的文化教育[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2):1-7. 被引量:2
-
3余晓,方明.新时期海外华文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海外华文教育,2002(3):1-7. 被引量:3
-
4曾少聪,曹善玉.华人新移民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5(6):60-65. 被引量:14
-
5廖新玲.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八桂侨刊,2009(1):54-59. 被引量:18
-
6赖林冬.试论菲华商联总会发展华文教育的功能属性[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236-237. 被引量:3
-
7郭熙.对海外华文教学的多样性及其对策的新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3):1-6. 被引量:22
-
8赖林冬.菲律宾华文学校的发展和现状探析[J].八桂侨刊,2013(1):63-66. 被引量:2
-
9郭熙.关于新形势下华侨母语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5(2):2-9. 被引量:26
-
10周聿峨,曹雯洁.华文教育区域整合:“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研究[J].八桂侨刊,2015(4):37-4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5
-
1赵惠霞,樊静静.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菲律宾华侨华人和华文教育发展[J].西部学刊,2019,0(1):5-11.
-
2颜晨.菲律宾华裔青年对华语传承的认知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1):170-173.
-
3杨超.2023年菲律宾研究发展报告[J].东南亚纵横,2024(3):28-36.
-
4李宝贵,车晓晓.华文教育研究的论域、进路与展望[J].语言与教育研究,2024,8(2):20-28.
-
5李宝贵,车晓晓.华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特征、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7(4):1-9. 被引量:3
-
1韩晓明.东南亚华人身份认同变化对汉语传播的影响及前瞻[J].语言文字应用,2016(4):93-99. 被引量:15
-
2郭熙,李春风.东南亚华人的语言使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双语教育研究,2016,3(2):1-10. 被引量:13
-
3第一届东南亚华人语言学术研讨会[J].方言,1997(1):38-38.
-
4陶燕.文化比较对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作用——以翻译教学为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20):49-52.
-
5高伟浓,万晓宏.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东南亚华人情况2002年回顾与2003年前瞻之二[J].东南亚纵横,2003(6):33-37. 被引量:2
-
6张亚群.当代东南亚华文教育面临的文化传承问题辨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1):7-13. 被引量:6
-
7李如龙.华人地区语言生活和语文政策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3):81-86. 被引量:9
-
8许小颖.《现代汉语词典》“仔”的又音zǎi值得商榷[J].辞书研究,2009(4):94-97. 被引量:2
-
9尤亚曼,廖海利,韦卉,雷园,赵小婷.建立相思湖学院外语翻译公司的可行性探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0(28):97-98.
-
10陈五云.“金利来”是怎么来的?[J].咬文嚼字,1995,0(2):3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