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比较文学》
1994年第1期220-223,共4页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同被引文献28
-
1沙湄.信仰启示录——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玛佐夫兄弟·宗教大法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9(1):99-103. 被引量:2
-
2梅兰.我们为什么不能上天国?——对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精神之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S2):83-86. 被引量:1
-
3管海莹.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心理现实主义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1997,19(3):25-26. 被引量:2
-
4刘虎.用温和的爱去征服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伦理学[J].外国文学研究,1986,8(1):23-28. 被引量:8
-
5任文汇.巴赫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分野[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5(2):79-81. 被引量:1
-
6季明举.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形象的结构学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21(2):90-94. 被引量:1
-
7冯华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幻想诗学[J].俄罗斯文艺,1998(4):31-35. 被引量:3
-
8王志耕.文化寻访: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度审视——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J].俄罗斯文艺,1998(1):56-58. 被引量:5
-
9冯华英.积极的现实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论与创作[J].俄罗斯文艺,1996(5):51-54. 被引量:1
-
10王中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姓名小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2(2):85-88. 被引量:1
-
1缑广飞.唯一的复调现象——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化意义漫论[J].国外文学,1999(4):57-61. 被引量:1
-
2付香平,余丽华.《罪与罚》中主人公梦境的精神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39-141. 被引量:6
-
3余华.内心之死[J].读写月报(高中版),2005(1):46-47.
-
4徐璐.浅析《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形象[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1):61-62. 被引量:2
-
5周玲依.孤独的反抗——试比较拉斯柯尔尼科夫和魏连殳的复仇[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7(2):121-122.
-
6徐桁.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启示——试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孤独观[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8):180-181.
-
7刘曾文,刘永莉.灵魂的苦刑─—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剧意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9(5):94-96.
-
8余华.内心之死──关于心理描写之二[J].读书,1998,0(12):24-29. 被引量:6
-
9蒋承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困惑及其双重文化意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18(2):85-90. 被引量:2
-
10姜小歌.从空间叙事角度浅析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悲剧性人生[J].长安学刊,2017,0(1):32-3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