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刑事审判模式比较研究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当代各国刑事审判模式大致可分为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种。迄今为止,对这两种模式的研讨可谓不少,但从法理上考究者却不多,偶有涉及亦欠深入。笔者拟从法理上对此进行比较、分析,以就教于高明。一当事人主义是指刑事审判活动主要围绕控诉方的举证和被告方的反驳而进行,法官(包括陪审团)处于居中公断地位的一种诉讼结构。它主要用于英美法系国家。
作者
左卫民
王凌
出处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39-45,共7页
Modern Law Science
关键词
庭审法官
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
职权主义模式
控诉方
法庭审判
调查证据
刑事审判模式
被告人
比较研究
辩护方
分类号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4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74
1
陈瑞华.
义务本位主义的刑事诉讼模式——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程序效应[J]
.清华法学,2008,2(1):30-48.
被引量:45
2
龙宗智.
论我国刑事庭审方式[J]
.中国法学,1998(4):88-98.
被引量:42
3
陈瑞华.
二十世纪中国之刑事诉讼法学[J]
.中外法学,1997,9(6):1-23.
被引量:18
4
程味秋.
两大法系刑事诉讼模式之比较[J]
.比较法研究,1997,11(2):74-80.
被引量:18
5
裴苍龄.
关于刑事诉讼结构的研究[J]
.政治与法律,1996(5):37-40.
被引量:19
6
章海.
两大法系刑事诉讼价值冲突与模式选择[J]
.法学评论,1995,13(2):46-50.
被引量:2
7
龙宗智.
刑事诉讼的两重结构辨析[J]
.现代法学,1991,13(3):14-16.
被引量:35
8
徐益初.
试析我国刑事诉讼结构的特点及其完善[J]
.法学评论,1992,10(3):33-37.
被引量:4
9
徐静村.
刑事审判模式之比较与改革[J]
.现代法学,1994,16(6):12-13.
被引量:3
10
谢佑平.
“混合型”刑事诉讼模式评论——《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随想[J]
.法学,1996(5):10-12.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6
1
兰荣杰.
从西方回到中国:反思中国刑事审判模式理论研究[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3):72-78.
被引量:1
2
袁毅诚.
浅析绩效考核与检法关系——以无罪判决率为视角[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4):56-59.
被引量:3
3
姜金良,江厚良.
绩效考评对刑事程序失灵的影响[J]
.法律和社会科学,2018,0(2):212-229.
4
施鹏鹏.
“新职权主义”与中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基本路径[J]
.比较法研究,2020,34(2):72-89.
被引量:13
5
谢进杰.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刑事程序模式[J]
.人权法学,2023,2(4):96-119.
被引量:3
6
李双.
“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我国刑事诉讼模式改革[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5):76-8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2
1
李世阳.
构建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基础——读邓子滨著《刑事诉讼原理》[J]
.刑事法评论,2021(1):65-83.
2
刘金松.
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中间状态”:听取意见式司法的兴起[J]
.河北法学,2024,42(8):176-200.
3
叶青.
论刑事司法正义之实现——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保障问题研究[J]
.太平洋学报,2011,19(4):27-34.
被引量:5
4
苏祖川.
多次博弈背景下的中国特色刑事诉审关系——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考察[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15(6):34-38.
被引量:1
5
陈永生.
冤案为何难以获得救济[J]
.政法论坛,2017,35(1):31-45.
被引量:21
6
马珍.
浅议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立法现状及完善方向——以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为视角[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6):125-127.
被引量:2
7
张延霞.
从雷洋案件看“有专门知识的人”诉讼地位的界定[J]
.法制博览,2017(9):25-27.
8
王颖.
德国刑事证据禁止利益权衡理论的演进及其借鉴[J]
.环球法律评论,2021,43(4):132-147.
被引量:6
9
于浩,高阳.
我国律师在场权的权利意涵与制度建构[J]
.人权研究(辑刊),2021(2):477-499.
10
吴璇.
刑事诉讼价值冲突背景下的核准不起诉制度研究[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3):16-27.
被引量:2
1
马春瑕,马玲.
中美刑事审判模式比较研究[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0(4):65-69.
被引量:2
2
谢佑平.
刑事审判模式探析[J]
.政法论坛,1994,12(2):28-34.
被引量:1
3
黄今芳.
新刑事审判模式对公诉人角色的要求[J]
.江西省团校学报,2001,11(2):41-42.
4
卢以品.
试论刑事审判模式的变革[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0(2):14-16.
5
邸雅婧.
审前程序的独立建构——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个视角[J]
.法学论坛,2005,20(3):21-23.
被引量:1
6
万鄂湘.
深入司法改革 确保司法公正[J]
.法学评论,1999,17(3):4-5.
被引量:5
7
刘建.
落马“一支笔”——陶校兴[J]
.政府法制,2011(12):16-17.
8
曾浩荣.
以公正和效率为主题做好审判工作[J]
.海南人大,2003(2):26-29.
9
杨翀.
试论公诉案件预审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的建构[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87-91.
10
魏焕华.
法律英语漫谈(续二十八):律师在法庭上应该怎样称呼法官[J]
.英语世界,2011(10):99-101.
现代法学
199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