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6-20,共5页
Seeking Truth
同被引文献22
-
1刘永刚.梁启超欧游之后的中西文化观[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4):66-68. 被引量:1
-
2侯杰,林绪武.“重新解读梁启超”笔谈(下)——近百年来不同语境下的梁启超研究[J].文史哲,2004(4):22-24. 被引量:10
-
3阮炜.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5(4):87-92. 被引量:2
-
4陈健.人格范型的历史性蜕变──梁启超鲁迅与佛学关系的比较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1996(12):12-17. 被引量:1
-
5王左峰.梁启超后期哲学中的人格主义[J].哲学研究,1983(11):54-58. 被引量:1
-
6马永山.梁启超改造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8(4):66-74. 被引量:4
-
7刘福祥.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演变[J].东岳论丛,1990,11(2):84-89. 被引量:2
-
8张跃先.梁启超晚年的文化思想初探[J].甘肃理论学刊,1991(3):63-67. 被引量:1
-
9李大华.梁启超文化观寻迹与反思[J].江汉论坛,1994(4):71-75. 被引量:2
-
10杨海文,毛克明.从“政治型思想家”到“思想型学者”:梁启超1920年的身份嬗变[J].现代哲学,2002(4):57-65. 被引量:3
-
1刘伟力,成孝良.中学生与主体性:社会学视角下的相容[J].跨世纪,2008,16(5):144-145.
-
2霍波洋.我选择了一种雕塑人生[J].美苑,2008(5):20-25. 被引量:1
-
3苏瑞海.论邓小平的人才观[J].实事求是,1995(3):19-21.
-
4张静抒.信任──成功管理的基石[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18(2):51-53.
-
5郑龙,周振明.社会影响中的“众从”现象[J].社会,1989,9(1):5-8.
-
6张澄清,孙明章.廈門大学哲学教研組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論战的座談記要[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21(3):1-8.
-
7马秉义.更新思维方式 分清原则界限[J].东疆学刊,1992,9(1):7-12.
-
8刘国祥.常熟地方政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健康敏感性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28(5):36-42.
-
9张申.“调和”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8-15.
-
10宗爱强.中央对台动向:寄望台胞严词警告 以法逼独[J].晚霞,2005(2):1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