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重客体及客体的双重规定性──关于主体性的逆极思考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2-15,共4页
Seeking Truth
-
1汪华岳,李光耀.简论目的和手段[J].山东社会科学,1993(4):71-73. 被引量:2
-
2王守义,张宛.主体和客体范畴是实体性与关系性的统一[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0(4):5-8.
-
3李成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与主体、客体范畴的要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9(3):88-91. 被引量:1
-
4钟兴言.在社区中重建待业青年的社会资本——基于一个中观社会学的视角[J].职业,2007(27):51-52. 被引量:1
-
5杨星.加强学习 提高履职能力——十届省政协重视新委员培训工作[J].政协天地,2009(5):26-27.
-
6易小兵.何谓良心的向度[J].各界,2007(4):28-29.
-
7康渝生.主客体关系与哲学基本问题[J].求是学刊,1991,18(5):11-14.
-
8杨长桂.论认识客体[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0(2):120-125.
-
9杨庭芳,程传阁.试论列宁主体客体理论的进展与突破——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到《哲学笔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9,43(6):10-16. 被引量:2
-
10曹可建.认识背景初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18(2):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