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兼对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3

A Nation's Imag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Considerations Upon China's Endeavor in Pursuing Peace and Development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不仅仅是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较量,国家形象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变量。国家形象对于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意义表现为国家形象既是一种“软实力”,又同国家的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之间具有复杂的互动关系。国家形象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实现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参与程度以及凭借自身实力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能力。中国在全球化时代谋求和平发展,必须与国际社会建立开放、温和的良性互动关系,欲达此目的,中国必须重视“国家形象”建设。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goes beyond competing in their respective eco- nomic,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trength. A nation's image is also an important variable. The significance of a nation's image in realizing and safeguar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s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image of a nation is not only a'soft strength', but also has complicated interactive relations with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strength of a nation. A nation's imag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a country to achieve the mos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at the least lost, and to reach its short-term and long-term goals.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a nation's political position, economic engagement, and the ability to manoeuvre a mong various political groupings by its own strength and capabi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ina pursues peac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so it must establish open, moderate and favor- able interactive relation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or this purpose, China must attach great sig- 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s image'.
作者 傅新
出处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17,共5页 International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参见第三章[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 2哈贝马斯 曹卫东译.“欧洲的民族国家-关于主权和公民资格的警去与未来”[EB/OL].http://www.gongfa.com/zhuquanhegongminhabermas.htm,.
  • 3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62页.
  • 4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A]..《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人民出版社,..
  • 5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9(4):14-23. 被引量:27
  • 6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参见第三章.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区分了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途径.西北欧传统的民族国家是在既有的领土国家(Territorial-staat)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falische Friede)"中确立的欧洲国家系统的一个部分;意大利和德国(所谓"迟到的民族")走的是另外一条发展道路,是在迅速积聚而又广泛传播的民族意识基础上形成的,为民族国家在中欧和东欧的形成作出了示范.前者是由从属于君主统治集团的法学家、外交家、军事家建立了一个"理性的国家机器";后者是由作家和历史学家或一般意义上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所传播的多少带有想象色彩的"文化民族"统一体,为使用外交手段或武力手段实现国家的统一(如Cavour或俾斯麦)奠定了基础.第三代完全不同的民族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非殖民化过程中形成的,通常在输入的国家组织形式在一个超越部族范畴的民族内部尚未扎根之前,这些在以往殖民统治势力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的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靠独立后共同成长起来的民族去"充实"人为建造起来的国家.最后一种情况是前苏联解体后在东南欧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它们或多或少都采用了暴力分离的方式.参见哈贝马斯:"欧洲的民族国家-关于主权和公民资格的过去与未来",曹卫东译,http://www.gongfa.com/zhuquanhegongminhabermas.htm.
  • 7.1643年在德国威斯特伐利亚开始谈判,1648年签订的结束三十年战争的条约,被认为确定了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散前所订一切条约的基础.[Z].,..
  • 8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5页.
  • 9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同被引文献254

引证文献13

二级引证文献14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