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唐五代优伶的社会地位及其相关的问题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 优谓俳优,即古代作谐戏的艺人;伶谓乐人,相传黄帝时伶伦作乐,故称乐人为伶人,后来一般通称戏剧艺人为优伶。在唐五代时期,我国尚未形成独立的戏剧专业,因此,这里所谓优伶,是包括所有从事音乐、歌舞、俳优杂戏一类的艺人。至于唐五代对优伶的实际称谓,
作者
戴显群
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108-114,共7页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社会地位
教坊
唐律疏议
歌舞
官僚士大夫
太常寺
新唐书
伶人
玄宗
统治阶级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27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127
1
董建华.
谲谏的艺术[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4):79-80.
被引量:2
2
曾维华.
南宋“二胜环”寓意解[J]
.学术月刊,1997,29(6):105-105.
被引量:1
3
曾维华.
太师椅与秦桧[J]
.学术月刊,1997,29(7):108-108.
被引量:1
4
李季平.
试析唐代奴婢和其他贱民的身份地位(上)[J]
.齐鲁学刊,1986(6):28-34.
被引量:1
5
裴道思.
对《中国音乐史纲》的一些意见[J]
.音乐研究,1958(3):84-87.
被引量:1
6
于广元.
双关的历史演进[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3):38-46.
被引量:4
7
李季平.
试析唐代奴婢和其他贱民的身份地位(下)[J]
.齐鲁学刊,1987(1):47-53.
被引量:2
8
关书敏.
唐代教坊妇女生活简述[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5(4):86-89.
被引量:5
9
李晓云.
论我国古代俳优的讽谏艺术[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9(1):80-84.
被引量:2
10
茅舟.
试论中国古典喜剧中的诙谐与机智[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0(1):25-3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6
1
岳永逸.
眼泪与欢笑:唐代教坊艺人的生活[J]
.民俗研究,2009(3):58-98.
被引量:2
2
马兰州,马骁.
费舍尔传播理论视阈下古优的戏剧化说服范式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9-103.
被引量:1
3
康瑞军.
宋代音乐研究的社会史取向——以音乐制度为例[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93-98.
被引量:4
4
陈惊宇,王婧婧.
唐代教坊乐妓浅析[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10):152-153.
5
龚元.
从“女戏子”到“女剧人”——现代话剧史“女演员”问题研究[J]
.文学评论,2012(6):97-106.
被引量:3
6
徐世康.
论五代时期的俳优及其活动[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8):113-117.
二级引证文献
9
1
王力平.
隋唐五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8(1):211-235.
被引量:1
2
周丽娜,宋为为.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优伶艺人形象研究综述[J]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9(2):93-102.
3
康瑞军.
“新史学”与宋代音乐研究的学科语境——写在“第二届宋代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121-131.
被引量:3
4
岳永逸.
城墙内外:曲艺的都市化与都市化曲艺[J]
.思想战线,2013,39(1):84-88.
5
王俊.
“优谏”传统的根源[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34(1):104-108.
6
李胜.
《水浒传》中的“倡优必贱论”[J]
.文学教育,2015(5):52-55.
7
胡斌,孙焱.
互鉴共赢 殊途同归——从“学术史”视角看中国音乐史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Ethnomusicology的学科关系[J]
.中国音乐,2022(2):32-39.
被引量:1
8
钱慧.
从“市民音乐”到“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宋代城市音乐研究的视角取向及理论探索[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2(6):33-41.
被引量:1
9
乔丽.
论晚近男女合演及禁演[J]
.戏曲研究,2013(1):188-201.
1
李炳海.
民族融合时期的优伶热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向综合艺术的回归[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60-65.
2
王爱美.
晚清优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交往[J]
.剧影月报,2011(3):27-28.
3
李钦.
秋天的名片[J]
.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05,0(12):43-43.
4
温远涛.
仫佬族族源新探[J]
.广西民族研究,2010(2):131-135.
被引量:10
5
王永平.
论唐代的游乐文化[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3(1):63-68.
6
寒霏.
伶人[J]
.华章(初中读写),2012(7):44-44.
7
来信[J]
.南方人物周刊,2008,0(36):6-6.
8
李克全.
“倡优”解注商[J]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03,0(23):11-11.
9
王爱美.
晚清优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交往[J]
.文教资料,2011(13):93-95.
10
李伯重.
唐代部曲奴婢等级的变化及其原因[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5(1):103-110.
被引量:4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