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符号概念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对于文化研究来说,一个符号概念也许是必须的和必要的。借助于它,我们就可以对各种文化现象、包括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做统一的理解;对各种跨文化现象做深层结梅的综合说明;可以弄清诸文化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以及文化进步的某些一般特征。
作者
章建刚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4-32,共9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精神文化
符号理论
相互关系
符号学
符号系统
生产关系
元语言
文化哲学
文化进步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23
1
张碧.
阿尔都塞理论的符号学再审视[J]
.南京社会科学,2014(1):151-156.
被引量:4
2
方军,刘奔.
实践·历史必然性·价值——马克思的价值概念辨析[J]
.哲学研究,1993(11):3-12.
被引量:22
3
章建刚.
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符号理论是如何成为可能的[J]
.思想战线,1994,20(4):15-22.
被引量:4
4
J.雷契,齐鹏.
让·鲍德里亚的符号价值[J]
.世界哲学,2004(4):108-110.
被引量:8
5
肖 峰.从哲学看符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6
万资姿.
符号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符号概念[J]
.北方论丛,2009(1):119-122.
被引量:7
7
张一兵.
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魅[J]
.学术月刊,2009,41(4):27-33.
被引量:9
8
张碧.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对符号学的批判与借鉴[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2):35-43.
被引量:6
9
毕芙蓉.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符号化[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4):54-58.
被引量:1
10
傅其林.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符号学维度审思[J]
.南京社会科学,2015(8):16-21.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6
1
任文刚.
符号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探究[J]
.延边党校学报,2009,24(6):18-19.
2
王珊珊.
学习艺术学与符号学的一点启示——艺术作品是一种符号[J]
.北方音乐,2013,33(8):30-31.
3
杨建刚.
批判理论的符号学拓展——鲍德里亚学术研究中的符号学方法[J]
.文艺理论研究,2017(5):140-151.
被引量:5
4
陈文斌.
重回马克思:反驳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解读[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3):167-172.
被引量:2
5
唐小林.
创新文论话语体系——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文论[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27(2):1-12.
被引量:2
6
沈正赋.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面向--基于文化符号传播的视角[J]
.现代出版,2024(8):20-2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饶广祥,李佳悦.
2017年中国符号学发展研究[J]
.符号与传媒,2018(1):197-213.
2
杨建刚.
寻找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的张力及其超越--斯图尔特·霍尔文化研究的立场与方法[J]
.学习与探索,2018(9):138-145.
被引量:4
3
朱昊赟.
2018年中国符号学发展研究[J]
.符号与传媒,2019(1):219-232.
4
张红柳,王时中.
马克思消费观的当代境遇与拓展方向研究[J]
.消费经济,2019,35(3):19-25.
被引量:2
5
宋铖铖.
2017年文艺美学研究综述[J]
.中国文学年鉴,2018,0(1):425-449.
6
姜丽娟,陈辉.
场景时代新华书店公众阅读空间建构与符号传播[J]
.城市建筑,2020,17(32):69-72.
被引量:2
7
张钰,褚尔康.
红色符号原理的理论构建与机理分析[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35(1):52-56.
被引量:3
8
王加丰.
现代性述评[J]
.世界历史评论,2023,10(2):49-81.
被引量:1
9
陈文斌.
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批评范式与当代价值[J]
.符号与传媒,2024(2):35-45.
10
张淑娟,李庆堂.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逻辑框架、符号表达与实现路径[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2(6):11-21.
1
单连春.
由融合到境界:精神文化发展论[J]
.兰州学刊,2006(2):10-12.
2
R.达瓦尔,张伯霖.
米德论人类社会与有意义的交往[J]
.世界哲学,1998(3):50-56.
被引量:1
3
王晓华.
对读经理念的批评[J]
.粤海风,2004,0(5):79-80.
4
孙彦理.
和平:上帝的旨意[J]
.天风,2003(3):4-5.
5
邹广文.
文化哲学视野中哲学与人的关系[J]
.社会科学战线,2005(3):36-37.
被引量:4
6
爱是我们的使命——陕西教会社会服务事工介绍[J]
.天风,2008(17):40-41.
7
杨志钢.
儒家伦理思想与企业职业道德[J]
.民族论坛,2008(11):31-31.
被引量:1
8
鲁晓鹏,金浪.
《易经》与中国符号学传统的起源[J]
.文化与诗学,2011(2):173-190.
9
林剑.
文化危机与文化进步[J]
.江汉论坛,2011(10):13-16.
被引量:8
10
李国.
科学知识与生态伦理的耦合:文化进步的合理形态——阿尔贝特·史怀泽哲学的文本解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1):59-64.
被引量:1
哲学研究
1993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