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论是科学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其可读性如何,直接影响其传播效果和社会作用。而有无生动活泼的文风,则是有无可读性的重要因素。那种把“板着面孔说话”,当作学术论著的风格的看法,完全是一种误解。高水平的学术论著可算得上论著家族中的“阳春白雪”,讲的是严肃、深刻的科学道理。无疑要用相应学科专有的概念、术语去论述。但这同具有生动活泼、清新可读的文风并不矛盾。从一些论著的情况看,有的作者似乎把学术同艰深联系在一起。文中用一些生僻的字词、含糊的概念,把本来不难理解的道理反而弄糊涂了。其实,艰深并不等于深刻,而是往往掩盖着肤浅。“汉朝的扬雄就是以‘艰深文浅陋’见称。明明很简单的道理,他要用孤僻的字眼写出来。现代中国也有这一派。这一派的文章很不值得欢迎。”(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82-82,共1页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