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变唱——中国多声部民歌创作方法研究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即兴创作,是所有民间音乐最基本的、最富有特?的创作方法。“即兴”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因此,它是一种随感而发的自由的创作活动。但这种自由发挥又是建立在一定的风格规范之内进行的,故而它能使传统音乐中的基本部分得以保留。
作者
樊祖荫
出处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6-32,共7页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关键词
创作方法
节奏
表现方式
中国多声部民歌
景物
方法研究
民间合唱
民间音乐
旋律
基本部分
分类号
J6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73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43
同被引文献
273
1
易人.
芳香四溢的茉莉花[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1982(1):90-96.
被引量:3
2
易人.
《孟姜女春调》的流传及其影响[J]
.南艺学报,1980(2):65-80.
被引量:3
3
黄羽.
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对壮族歌圩的影响——从壮族歌圩的源流看其社会功能的转变[J]
.艺术探索,2006,20(6):23-25.
被引量:4
4
林贵雄.
论壮族民歌特点在创作中的保持与创新[J]
.艺术探索,2001,15(5):10-13.
被引量:4
5
李萍.
论百色市壮族歌圩的源流与价值[J]
.百色学院学报,2009,22(2):121-124.
被引量:6
6
杨匡民.
长江中游文化区民歌结构[J]
.音乐研究,1999(3):58-67.
被引量:13
7
覃义生.
广西东兰壮族蚂■节的调查与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1999(2):69-78.
被引量:17
8
梁杏云.
嘹歌·贼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壮族文化心理[J]
.广西民族研究,1998(3):59-62.
被引量:7
9
白耀天.
《粤风·俍歌僮歌》音义[J]
.广西民族研究,1986(3):108-125.
被引量:4
10
罗汉田.
《嘹歌·唱离乱》时代背景浅探[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3(2):107-110.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5
1
樊祖荫,赵晓楠.
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三)[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4):90-97.
被引量:8
2
樊祖荫.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及展望[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3):21-26.
被引量:11
3
樊祖荫.
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J]
.中国音乐,2016(1):78-94.
被引量:21
4
高敏.
20世纪末叶壮族音乐研究回顾与展望系列之壮歌研究[J]
.歌海,2016(2):61-77.
被引量:2
5
于贵祥.
民族声乐的声部建设应以中国人声音审美为核心[J]
.歌唱艺术,2020(10):21-2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3
1
周姝.
探寻彝族口弦音乐的当代转化——杨晓忠弦乐四重奏《口弦》的音乐分析[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3(1):87-100.
2
龙晓匀.
多声部民歌在视唱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J]
.中国音乐,2013(3):213-216.
被引量:4
3
胡红.
“非遗”大潮下的传统表演艺术回眸——以音乐、舞蹈为例[J]
.四川戏剧,2010(6):91-93.
被引量:2
4
袁梦.
“核腔”理论应用现象之研究[J]
.黄河之声,2011(20):94-95.
5
肖姝.
从青歌赛合唱比赛看中国少数民族合唱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2012,23(3):121-123.
被引量:3
6
李虹.
论高师合唱课程教学中对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J]
.北方音乐,2014,34(2):26-27.
7
肖眉雅.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声合唱实验与研究[J]
.音乐时空,2015,0(8):157-158.
被引量:3
8
蔡际洲.
乔建中与中国音乐地理学[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34(1):22-30.
被引量:12
9
安平.
民歌“色彩区”分类研究与区域音乐研究的肇始——以民歌分类问题为核心的学术发展史探究[J]
.音乐研究,2015(5):120-127.
被引量:2
10
高敏.
20世纪末叶壮族音乐研究回顾与展望系列之壮歌研究[J]
.歌海,2016(2):61-77.
被引量:2
1
樊祖荫.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形式与演唱方法[J]
.中国音乐,1990(2):15-18.
被引量:6
2
樊祖荫.
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17(2):1-5.
被引量:29
3
樊祖荫.
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述[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1(1):45-49.
被引量:4
4
樊祖荫.
多声部民歌研究四十年[J]
.中国音乐,1993(1):9-12.
被引量:12
5
王承祖.
侗族大歌刍议[J]
.中国音乐,2000(3):45-48.
被引量:10
6
吕骥.
《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序言[J]
.人民音乐,1995(12):41-42.
被引量:1
7
董维松.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教学问题[J]
.中国音乐,1997(1):17-19.
被引量:8
8
张中笑.
走近侗族大歌[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0,14(3):67-69.
被引量:7
9
樊祖荫.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及展望[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3):21-26.
被引量:11
10
冯光钰.
卅年辛劳凝“多声”——荐樊祖荫著《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J]
.中国音乐,1995(3):2-2.
被引量:4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