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生产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0-12,共3页
Seeking Truth
共引文献269
-
1蒋序怀.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劳动及劳动价值论”[J].探求,2002(4):21-23.
-
2顾銮斋.民族精神的传承与自觉——以英法德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7-31. 被引量:4
-
3邢亚莉.论“三个代表”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03(S1):135-140.
-
4陈小川.创造——人价值的本质特征[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11(1):45-46. 被引量:1
-
5高文超.简论美感在实践创造中的动力功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9(2):7-10.
-
6王振义.论社会精神生产的本质、特点及其价值[J].岭南学刊,1999(5):70-74.
-
7吴先逵.论理性和非理性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5(1):23-29. 被引量:2
-
8丁年森.马克思主客观相统一的实践真理观[J].江苏社会科学,1999(5):105-108. 被引量:3
-
9管彦波.关于民族社会生活史方法论的探讨[J].学术月刊,1999,31(3):90-94.
-
10张远超.论生产力与所有制形式[J].学术月刊,1999,31(5):17-23.
-
1王胜泉.试论“三种生产”一齐抓[J].人口学刊,1984,6(2):33-36.
-
2姜学洙,张艳秋.论"三种生产"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3):23-26.
-
3杨思基.人类三种根本性生产的相互关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29-31.
-
4冯美涛.论人类自身生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2(3):41-46.
-
5一鸣.小议“信息社会”[J].贵州社会科学,1985(1):86-87.
-
6卢曲元.论现代社会的三种生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22(4):28-33.
-
7姜培耕.究竟什么叫“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J].统计工作,1957(2):17-18.
-
8唐少杰.《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基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2):11-28. 被引量:1
-
9杨实权.从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的关系谈有关统计的改革[J].统计,1985(4):18-19.
-
10冯昭奎.日本的人口问题[J].当代亚太,2009(2):129-145.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