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汉代灾异学说与儒家君道论 被引量:1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考察了汉代灾异学说的历史渊源,认为殷商时期还没有形成'谴告'意识和'君道'观念,至周人开始把对天人交感的认识建立在'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基础上。春秋以降,一些思想家更加强调君主的行为选择必须对自然界的灾变承担责任,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为汉代的天人感应论和灾异学说建构了严整的框架。作者进而指出,汉代儒学在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以后,一方面强化尊君的思想,另一方面把阴阳家学说融入儒家经典,用天人感应、灾异谴告来警戒、限制君主的失德行为,使'天'成为儒家的道德政治符号,灾异说成为汉儒的政治语言。作者认为,汉儒用灾异说制约君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后世被减弱。灾异说作为一种政治理论与思想方法,贯穿于中国君主制度的始终。
作者 杨世文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19-126,共8页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24

引证文献14

二级引证文献2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