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八年总目录
被引量:2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8年第6期132-136,共5页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12
-
1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历史研究,1997(4):145-161. 被引量:20
-
2《历史研究》1995年总目[J].历史研究,1995(6):190-192. 被引量:5
-
3曾钊新.论道德的第二土壤[J].学习与探索,1981(6):43-48. 被引量:10
-
4《陕西师大学报》1988年总目录[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7(4):126-128. 被引量:4
-
5罗若山.浅谈道德的规范性和主体性[J].哲学研究,1987(3):63-67. 被引量:3
-
6《哲学研究》1987年第1——12期分类总目录[J].哲学研究,1987(12):78-80. 被引量:4
-
7何先义,邓楚贤.湘潭大学简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5(3):2-129. 被引量:1
-
8温克勤.人性不是道德的根源和基础[J].天津师大学报,1984,4(3):23-28. 被引量:1
-
9李乃京.《江海学刊》1990~1995年引文状况的统计分析[J].江海学刊,1996(5):178-187. 被引量:4
-
10李中.孔子与河南[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6,0(1):6-1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3
-
1李文静.培育善良人性是立德树人之基[J].教育伦理研究,2023(1):96-107.
-
2邹琼.高校德育之心理功能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78-80.
-
3赵铭,谢萍.从道德主体出发来理解利己与利他的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9):14-16. 被引量:1
-
4崔昆.试析“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中介与背景[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24-25.
-
5王建文.“经济(关系)决定道德”何以可能[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3):52-55.
-
6李伟.论当前大学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根源及改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11):54-56. 被引量:4
-
7刘要悟,王立忠.教育相关群体教师角色期望状况及其特点和成因分析——以来自湖南长沙的调查为基础[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6):62-65. 被引量:7
-
8许锋华,岳伟.关爱教师利益 提升教师道德——新时期教师道德建设的发展趋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12):119-124. 被引量:1
-
9刘要悟,朱丹.教育相关群体的教师角色期望之社会调适和教师自我调适[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2):35-39. 被引量:16
-
10冯建军.实践人:生活德育的人性之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4):20-27. 被引量:19
-
1丁先学.关于两湖平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42(3):14-20.
-
2陈柏峰.改革初期两湖平原的乡村江湖与社会控制[J].法律和社会科学,2010(1):167-208.
-
3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年总目录[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44(6):124-128.
-
4龚春霞,陈柏峰.外来混混对村庄秩序的影响--两湖平原与华北农村的比较[J].学术研究,2010(6):38-42. 被引量:5
-
5丁先学.两湖平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44(4):59-63.
-
6赵康仪,孟杰.行深开豁:格局、方法和问题——陈柏峰教授著《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读后[J].民间法,2015,17(1):408-420.
-
7陈柏峰.两湖平原的乡村混混群体:结构与分层——以湖北G镇为例[J].青年研究,2010(1):1-13. 被引量:29
-
8刘涛.混混与乡村治理的“内卷化”——评陈柏峰的《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5):112-116.
-
9梅莉.洞庭平原垸田经济的历史地理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7(2):62-67. 被引量:5
-
10王法辉,金凤君,曾光.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J].地理研究,2004,23(1):97-103. 被引量: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