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又是一条河,《浮躁》中贾平凹又写了一条河。我们已经习惯瞧见贾平凹笔下淌出一条又一条河。那河从秦岭上蹦跶下来,淌出一片滞重幽远或是平和宁静的忧伤和快乐。那是小月横一叶扁舟与门门嬉闹的河(《小月前本》),那是孙二娘一曲清歌为船夫们洗尘祝愿的河(《火纸》),那是流着古老的乞月的歌声的河(《天狗》)……总之,那河是横着洞箫或浅吟或呜咽含蓄蕴藉之河。此河非彼河,就是说,这河给予我们的审美感受与已往的不一样。这不仅仅在于贾平凹写了这河的喧嚣浩荡、性情暴戾,更在于这河在气韵、气势上统摄了全篇的结构、内涵及美感风格。这条河改变了贾平凹。贾平凹说得明白,这是一条“全中国最浮躁不安的河”。倘若说,在这篇洋洋三十余万言的宏篇巨制中有所谓“文眼”的话,在这繁复多变的情节运转结构中有所谓枢纽的话,那么,这条河个性鲜明的特征将毫无疑问充而当之,那就是——浮躁。
出处
《文学评论》
1988年第2期74-79,共6页
Literary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