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里,往往会捕捉到这样的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学长河中总会激荡起几朵“形同”或“神似”的浪花。它们不以人们意念中的时空单位为纽结,而以各自民族生成发育过程中的“年轮”为对位中介,福斯塔夫与阿Q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站在了一起,他们分别显示了莎士比亚和鲁迅两位天才作家对民族劣根性的历史与审美的思考。也许是由于上述原因。
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63-69,130,共8页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