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认识是反映和建构的统一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进入8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中逐步发展起来一种主体性的倾向。主体性倾向,就是着重从主体方面来考察认识论,认为主体在认识中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是真正的主动者,认识是主体积极进行创造的过程。主体性倾向几乎影响了人们关于认识论一切主要问题(诸如实践、主体、主客体关系,认识过程、认识的评价和检验等)的看法,因而,这种倾向也就不可能不影响到人们对认识本质的理解。
作者
陈新权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哲学研究》
1988年第1期47-51,共5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建构
主客体关系
认识过程
认识结果
认识论
客观性
和检验
认识结构
能动反映论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2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70
同被引文献
42
1
黄森.
对《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的评说[J]
.中国社会科学,1985(4):127-128.
被引量:1
2
陈琦,张建伟.
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46-50.
被引量:274
3
顾力雄,陈琦.
认知灵活性理论、超文本和Internet网络教学[J]
.心理科学进展,1998,8(3):25-29.
被引量:26
4
李淮春.
社会实践的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J]
.哲学研究,1980(5):29-31.
被引量:2
5
胡新和.
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讨论述评[J]
.哲学动态,1991(6):8-11.
被引量:1
6
柳树滋.
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J]
.中国社会科学,1991(1):99-108.
被引量:3
7
何祚麻.
分歧在哪里?——就“认识的主体论”答文兴吾、古祖雪、柳树滋同志[J]
.中国社会科学,1991(2):57-72.
被引量:1
8
邹化政.
哲学即人学论纲——通向唯物主义的科学道路[J]
.社会科学战线,1988(1):77-82.
被引量:3
9
陈琦.
认知结构理论与教育[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73-79.
被引量:61
10
王振武.
选择论的方法论意义[J]
.哲学研究,1988(11):27-35.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6
1
陈琦.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关于建构主义理论[J]
.中国远程教育,1999(2):40-43.
被引量:59
2
姚星亮,黄盈盈,潘绥铭.
主体建构理论及其一般机制——基于“提供性服务歌厅”老板言及“小姐”时自我呈现的社区考察[J]
.妇女研究论丛,2012(5):84-98.
被引量:4
3
翟源静.
近代自然科学认识过程中主体性问题初评[J]
.实事求是,2000(2):16-19.
4
左银舫.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观评析[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4):111-115.
被引量:5
5
傅国强.
当代中国哲学主体性思潮基本思想理论状况述评[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1):60-63.
被引量:1
6
李彤宇,张俊平.
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争论——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战[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3):54-6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70
1
刘艳霞,袁小平.
定性调查的“求异”策略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183-191.
2
潘小珏.
基于建构主义的英文歌曲多模态教学研究[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3(7):148-150.
被引量:1
3
李园,莫永华.
学习理论中的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哲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对学习理论的影响[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S1):17-18.
被引量:4
4
徐晓飞,宋丽娟.
学习过程观发展变化的轨迹与特点[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7):13-15.
被引量:3
5
彭红卫,蒋京川.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的反思[J]
.教育探索,2004(5):52-54.
被引量:44
6
李传君,孙军梅,刘杏荣.
论网络教学的人文环境[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4):79-83.
被引量:4
7
朱甫道.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与大学英语网络学习[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4):156-160.
被引量:25
8
朱甫道,杨宁.
专业课程网络双语教学系统的设计[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3(5):102-105.
被引量:9
9
王希华.
建构主义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三次变革[J]
.心理科学,2005,28(6):1520-1522.
被引量:11
10
戚宏波,顾群超,徐雪娟.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大学外语自主听力教学模式初探[J]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1):102-104.
被引量:5
1
石宝华.
浅探新版《哲学笔记》中的反映论[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14(1):1-5.
被引量:1
2
栗占荣.
能动反映论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理论地位初探[J]
.桂海论丛,1997,13(6):93-94.
3
沈冲.
第三讲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J]
.刊授党校,1996,0(5):42-46.
4
杨芳靓.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本质的新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0):228-228.
被引量:2
5
张义生.
也谈认识的本质———兼评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J]
.南京社会科学,1996(10):44-46.
6
王力.
对认识本质的一点思考[J]
.红河学院学报,2010,8(3):48-50.
7
崔自铎.
反映论与主体论[J]
.东北史地,1996,0(2):42-46.
8
彭浩东.
对能动反映论的再认识[J]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4):41-43.
9
郭晓红.
论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辩证法[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2):99-101.
10
韩琳.
毛泽东对教条主义的哲学批判──读《实践论》、《矛盾论》[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6(4):39-43.
哲学研究
198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