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学刊》
1988年第1期27-33,共7页
Seeking Truth
同被引文献17
-
1杨欢进.经济规律分类新论[J].求是学刊,1985,12(6):27-31. 被引量:1
-
2余陶生.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和按生产要素分配[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51(2):25-31. 被引量:11
-
3董全瑞.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述评[J].当代财经,2004(11):15-18. 被引量:7
-
4马贤磊,曲福田.东西部农村非正式制度与农地制度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05(6):97-101. 被引量:14
-
5刘文勇.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谐演进的制度分析[J].经济评论,2007(1):57-61. 被引量:10
-
6汤在新.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J].经济学家,1997(2):20-25. 被引量:13
-
7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
-
8齐超.制度含义及其本质之我见[J].税务与经济,2009(3):9-13. 被引量:62
-
9潘秀珍,褚添有.利益冲突性制度变迁——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理论模型[J].中国行政管理,2010(5):14-18. 被引量:23
-
10杨欢进.按生产要素分配:涵意、条件与作用[J].当代经济研究,1999(4):13-16.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13
-
1张庆波.弱规制化——满怀理想地滑向危险的边缘——对社会及组织变革与劳动关系调整的探讨[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25(4):127-131. 被引量:2
-
2卫兴华,孙咏梅.2004年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综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1-13. 被引量:4
-
3胡双发.关于收入分配制度的几个理论问题[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26(4):80-83. 被引量:1
-
4刘祥峰.论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突破和飞跃——与关柏春研究员商榷[J].理论学刊,2005(9):31-34. 被引量:1
-
5王冬梅.从必要“扣除”的角度审视中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J].中国发展,2007,7(1):67-70.
-
6田存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07S):83-84.
-
7张有春.污名与艾滋病话语在中国[J].社会科学,2011(4):87-92. 被引量:15
-
8杨欢进.论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兼与周为民、陆宁商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2(4):22-26. 被引量:3
-
9杨欢进.论按要素分配存在条件与存在范围——与叶剑苏商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3):5-7.
-
10王翠荣.论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0):136-137.
-
1林广瑞,王宪锋.试论社会主义社会按生产条件分配的规律[J].学术月刊,1986,18(10):19-24. 被引量:2
-
2李玉根.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与范畴体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1(4):1-7.
-
3倪学鑫.马克思的生产条件分配理论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7(1):1-6. 被引量:1
-
4刘兴斌,费培根.也淡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的商品交换——与苏星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研究,1980(4):39-43.
-
5夏凡.对几种否认共有人口规律观点的商榷[J].人口学刊,1982,4(6):8-11.
-
6彭延光.对劳动力“所有权”的探讨[J].江淮论坛,1981(2):53-58.
-
7秦庆武.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J].浙江学刊,1985(5):6-10.
-
8黄九如.馬列主义教研室政治經济学教研組开展关于“按劳分配”問题的討論[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18(2):110-111.
-
9胡先来.关于建立按劳分配模式理论的构想[J].青海社会科学,1990(5):39-43.
-
10倪学鑫.关于劳动力所有制问题[J].学习与探索,1981(5):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