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对罪犯刑满释放后重新犯罪的预测和预防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对罪犯刑满释放后是否可能重新犯罪进行预测,并提出预防建议,应当作为监狱、劳改队的一项任务。而要作出比较科学的预测,就必须在罪犯释放时,对他们逐个进行心理诊断。本文对如何进行心理诊断以及如何预测预防重新犯罪等问题,作一探讨。
作者
罗大华
出处
《政法论坛》
1987年第1期28-34,共7页
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关键词
重新犯罪
心理诊断
刑满释放人员
预测和预防
外在因素
罪犯集体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行为
不良因素
总人数
分类号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1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31
1
陈瑞华.
对证明标准问题的一点思考[J]
.人民检察,2003(5):20-21.
被引量:14
2
何川,马皑.
罪犯危险性评估研究综述[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2):67-72.
被引量:20
3
游伟,陆建红.
人身危险性在我国刑法中的功能定位[J]
.法学研究,2004,26(4):3-14.
被引量:75
4
赵永红.
论人身危险性在刑法中的定位[J]
.法学评论,2002,20(2):63-70.
被引量:20
5
黄兴瑞,曾赟,孔一.
少年初犯预测研究——对浙江省少年初犯可能性的实证研究[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6):108-116.
被引量:18
6
熊秋红.
对刑事证明标准的思考——以刑事证明中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为视角[J]
.法商研究,2003,20(1):79-85.
被引量:67
7
邬庆祥.
刑释人员人身危险性的测评研究[J]
.心理科学,2005,28(1):222-224.
被引量:22
8
何家弘.
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兼论司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畴[J]
.法学研究,2001,23(6):40-54.
被引量:158
9
刘明祥.
论危险犯的既遂、未遂与中止[J]
.中国法学,2005(6):130-137.
被引量:28
10
苏彩霞,齐文远.
我国危险犯理论通说质疑[J]
.环球法律评论,2006,28(3):352-360.
被引量:23
引证文献
4
1
曾赟.
论再犯罪危险的审查判断标准[J]
.清华法学,2012,6(1):64-77.
被引量:12
2
崔海英.
未成年人犯罪危险评估考察:源起与现状[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8(6):86-91.
被引量:1
3
张鸿巍.
风险/需求评估在预防未成年人再犯罪中的适用[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3):50-61.
被引量:9
4
庭承怡.
重新犯罪评估的演变与智能化评估系统的研发[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2,20(2):11-1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赵兴洪.
缓刑适用实质要件的操作化[J]
.刑事法评论,2019(1):365-394.
被引量:3
2
苏鹏成.
中国重新犯罪研究的热点与演化路径(1981—2022年)——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监狱学刊,2023,38(1):5-15.
3
孙一呜.
为天平刻上标尺——假释罪犯人身危险性的心理评估[J]
.中国监狱学刊,2013,28(5):56-61.
4
何永福.
制度供需失衡与低质量的高逮捕率再生产——基于2013年A市检察院逮捕制度运行的实证分析[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5(3):97-112.
被引量:3
5
冯卓慧,冯前进.
基于关联规则的再犯罪特征分析[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1):57-60.
被引量:6
6
张垚.
新时代检察机关参与犯罪治理的功能转向[J]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8,32(3):6-10.
被引量:1
7
刘崇亮.
再犯罪风险评估与中国监禁刑改革的新路径[J]
.现代法学,2018,40(6):125-134.
被引量:16
8
潘亚恬,郑洋洋.
少年再犯罪问题与社会支持体系建构研究[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0(11):185-186.
9
何云贝.
关于推进监所未成年心理咨询帮教工作的探究[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0(19):204-205.
10
徐暾.
假释“再犯罪危险性”条件的证明机制——基于假释适用的实证考察[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23-36.
被引量:3
1
王喜武.
民间纠纷预测和预防的新视角[J]
.人民调解,2006(3):16-16.
2
郑瑞琴,黄志强.
青少年犯罪预测和预防探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02(9):100-101.
被引量:1
3
周勇,段立运,宋胜尊.
试论服刑、劳教、社区矫正人员心理诊断与评估[J]
.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9):57-63.
被引量:2
4
蒋石平,黄鹤.
诱惑侦查对象质疑[J]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16-19.
5
陈相俊.
心理诊断在预防狱内案件中的实践与思考[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3):150-151.
6
北京市东城区法院探索引入心理咨询师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诊断[J]
.法庭内外,2007(2):55-55.
7
钱跃明.
试论罪犯非正式群体的存因、控制及干预[J]
.杭州商学院学报,2002(2):63-65.
被引量:1
8
吴晓红.
21世纪国际法发展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J]
.传承,2010(6):130-131.
被引量:1
9
李东雨.
重视和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研究[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1):69-72.
10
李文婷.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法定代表人具有双重身份时签字的效力[J]
.法制与社会,2008(29).
政法论坛
198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