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犯罪构成的哲学思考——论犯罪构成的概念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从哲学的角度看,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基本缺陷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它一方面把犯罪构成看成是各个要件的简单总和,忽视了各个要件之间的以及各个要件与犯罪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内在联系,缺乏整体观念;另一方面,又把它看成是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孤立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忽视犯罪构成与外部客观环境的联系,缺乏全局观念。因此,必须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它进行改造。
作者
何秉松
出处
《政法论坛》
1987年第3期20-25,共6页
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关键词
犯罪构成
社会危害性
哲学思考
犯罪行为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
犯罪构成事实
犯罪客体
我国刑法
客观要件
分类号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4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54
1
何秉松.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新体系[J]
.法学研究,1986,8(1):29-39.
被引量:21
2
何秉松.
对《马克思主义与刑法学》一文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
.政法论坛,1985,3(4):68-76.
被引量:1
3
莫洪宪.
有组织犯罪概念研究[J]
.法学评论,1998,16(3):50-56.
被引量:12
4
宁汉林.
反对刑法科学中的法律虚无主义倾向——犯罪构成理论浅谈[J]
.政法论坛,1979(1):10-22.
被引量:6
5
李光灿.
论共犯(续上期)[J]
.法学,1957(3):31-35.
被引量:1
6
刘家琛.
司法实践呼唤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评何秉松教授主编的《刑法教科书》[J]
.政法论坛,1995,13(4):80-83.
被引量:2
7
何秉松.
对我国刑事政策的再认识——兼论刑法修改的刑事政策问题[J]
.中国法学,1989(6):43-49.
被引量:4
8
何秉松.
我国的犯罪趋势、原因与刑事政策(上)——兼论我国刑法修改的刑事政策问题[J]
.政法论坛,1989,7(5):39-47.
被引量:20
9
倪波,纪红.
论学派[J]
.南京社会科学,1995(11):3-9.
被引量:10
10
新远.
刑法理论的改革与开放——评“犯罪构成系统论”[J]
.中国法学,1994(6):115-11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5
1
何秉松.
《犯罪构成系统论》导论(上)[J]
.政法论坛,1993,11(3):22-29.
被引量:6
2
曲新久.
何秉松教授刑法学思想述评[J]
.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1998,0(4):63-69.
被引量:1
3
焦旭鹏.
犯罪论体系之争的学派渊源[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6):88-97.
被引量:2
4
敖博.
有组织犯罪的共犯归责[J]
.法学家,2024(4):130-144.
5
陈银珠.
我国犯罪构成解释范式的功能论转向[J]
.刑法论丛,2013(3):172-190.
二级引证文献
9
1
杨兴培.
犯罪构成的反思与重构(下)[J]
.政法论坛,1999,17(2):57-68.
被引量:17
2
刘仁文.
中国刑法学六十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1):85-96.
被引量:3
3
张志勋.
系统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研究[J]
.法学论坛,2015,30(1):99-105.
被引量:35
4
陈小炜,梅志军,徐晋.
论犯罪论体系的颠覆--从“四要件”转向“三阶层”[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117-121.
5
焦旭鹏.
关于“回到塔甘采夫”的刑法学反思[J]
.刑事法评论,2009(2):108-129.
6
邵军,王莹莹.
刑民交叉案件解决的系统方法研究[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4):50-56.
被引量:1
7
焦旭鹏.
犯罪论体系的评价标准[J]
.环球法律评论,2023,45(6):129-146.
8
王政.
论系统论视域下的流域生态环境行政治理[J]
.中国环境管理,2024,16(2):113-120.
9
陈立云.
海洋刑法学理论研究思路的拓展[J]
.世界海运,2024,47(8):44-48.
1
罗国良,刘静坤.
证据收集合法性事实的证明方式和证明标准[J]
.法律适用,2015(3):2-6.
被引量:9
2
李东辉.
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等价值性[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42-47.
被引量:1
3
何秉松.
论定罪[J]
.政治与法律,1993(6):23-26.
4
宋扬.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3):28-30.
5
欧黎明.
试论解放思想与实现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2):4-7.
6
牛继禹.
“非此即彼”思维模式三维剖析[J]
.大庆社会科学,2000(6):9-10.
7
何秉松,于齐生.
论刑法上的错误[J]
.政法论坛,1994,12(4):8-13.
被引量:1
8
樊凤林.
略论刑事诉讼与犯罪构成[J]
.政法论坛,1994,12(5):22-26.
9
张旭.
减轻刑事责任探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34(3):35-39.
被引量:1
10
郝东升,旺娜.
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及其缺陷[J]
.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12):238-238.
政法论坛
198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