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语言的吸收、同化功能与民族文化心理
被引量: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现代语言学家伦纳德·布龙菲尔德在《语言》(1933)一书中提出:各族语言是相互取长补短的。正象天然物体和人造物体要从一个民族传到另一个民族一样,一国的文化,包括技术、战术、宗教仪式、风俗习惯等也会传播出去。
作者
顾嘉祖
出处
《外语研究》
1987年第3期1-8,共8页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关键词
外来词语
英语借词
同化功能
民族文化心理
现代语言学
汉语
吸收同化
民族心理特点
词汇量
法语词
分类号
H3 [语言文字]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9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49
同被引文献
89
1
殷红伶.
委婉语的文化观[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z1):22-26.
被引量:6
2
倪俭.
高级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及策略[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128-130.
被引量:10
3
高瑛.
英汉外来词的对比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6(4):60-62.
被引量:10
4
许晓莉.
英、汉委婉语[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53-55.
被引量:3
5
程蕊东.
谈高级英语的文化教学[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3(1):27-29.
被引量:7
6
秦秀白.
论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的言语风格[J]
.外国语,1984,7(6):45-49.
被引量:41
7
陈斯惠.
从汉语中的借词看文化交流现象[J]
.外国语文,1999,24(1).
被引量:14
8
洪文翰.
外来词的引进与汉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2):42-44.
被引量:19
9
常骏跃.
英语中汉语借用现象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17-18.
被引量:5
10
舒国滢.
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J]
.比较法研究,1995,9(4):337-355.
被引量:100
引证文献
14
1
黄河清.
试析外来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数量悬殊的原因[J]
.现代外语,1989,12(2):11-15.
被引量:15
2
王保丽.
论英汉委婉语的共性[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57-59.
3
伍巧芳.
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法理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09,29(6):244-248.
被引量:16
4
孙丽霞,姚振军.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及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因子植入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11(2):91-93.
被引量:1
5
王希.
跨文化语境下的外来词与谜米[J]
.价值工程,2010,29(16):250-251.
被引量:1
6
汤洪波.
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及其成因[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5):76-79.
被引量:3
7
汤洪波.
法律英语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J]
.科技信息,2011(36).
被引量:2
8
杨秀珍,佟玲.
中英否定、文化、经济、地缘初探[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3):118-120.
被引量:1
9
刘锋会.
英汉外来语引进方式和动因及其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7(4):42-44.
10
李晓楠.
正确对待汉语字母词及其入典[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45-46.
二级引证文献
49
1
李衍妮,张云飞.
英汉外来语民族化比较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03-104.
被引量:1
2
于慧媛.
法律语言模糊性探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34-35.
3
李军华.
关于委婉语的定义[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4):162-165.
被引量:51
4
刘建梅.
现代汉字系统中外来字母规范浅议[J]
.语言文字应用,2002(1):91-94.
被引量:37
5
黎昌抱.
英汉外来词对比研究[J]
.外语教学,2001,22(5):92-96.
被引量:37
6
韩新.
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原则和语义特征[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39-42.
7
陆慧.
英语开放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9(6):128-128.
8
王增文.
从文化历史观看英汉语言中的吸收借用现象[J]
.理论界,2007(7):137-138.
9
王增文.
从文化历史视角看英汉语言中的吸收借用现象[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7(9):132-134.
被引量:2
10
陈麦池,张俊锋.
英日语对汉语引进外来词的启示与借鉴[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6(6):137-139.
被引量:3
1
赵伟,王丹.
试论语言的吸收、同化功能与民族文化心理[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106-108.
2
邱怡.
浅析中德借词差异对比[J]
.青年文学家,2013,0(1X):173-174.
3
程适良.
新疆的跨境民族语言研究论略[J]
.西北民族研究,1995(2):73-77.
被引量:9
4
曹春梅.
维汉谚语对比浅析[J]
.语言与翻译,1999,0(3):42-44.
被引量:6
5
刘建国.
汉英语外来词的对比与分析[J]
.考试周刊,2011(74):26-27.
6
金其斌.
几个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新用法及分析[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67-71.
被引量:1
7
郭静.
英汉语言外来词分析比较初探[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0(2):162-163.
8
张久全.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对比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98-99.
被引量:1
9
陈文博.
汉维语比喻的民族特色对比分析[J]
.语言与翻译,2007(2):7-10.
被引量:9
10
邵玲,木棉.
人类语言中也有“DNA”[J]
.炎黄纵横,2012(2):63-63.
外语研究
198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