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梅山蛮的来源和迁徙——兼论梅山蛮与百越、瑶、巴的关系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梅山蛮系以梅姓蛮族为主体的一个古代民族,他是百越的一个分支,也是越族分布最北的一个部族。他们在首领梅涓的领导下,响应了秦末的农民起义,和华夏族农民军并肩作战,为推翻残暴的秦朝封建专制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支梅姓越族从始居地的皖南山地发展到江西和赣南,
作者
何光岳
出处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S1期47-55,共9页
关键词
梅山蛮
百越
汉族
皖南
瑶族
华夏族
土家族
扬越
梅岭
山越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36
1
董珞.
土家族的山神和猎神[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2):37-41.
被引量:6
2
龙沛林.
多民族的梅山及其文化[J]
.中华文化论坛,1997(4):15-20.
被引量:6
3
胡起望.
论瑶传道教[J]
.云南社会科学,1994(1):61-69.
被引量:45
4
张有隽.
瑶族与华南诸族梅山教比较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7(4):15-21.
被引量:15
5
李怀荪.
梅山神张五郎探略[J]
.民族论坛,1997(4):50-54.
被引量:18
6
陈子艾,李新吾.
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世居地之一——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1-6.
被引量:22
7
刘伟顺.
梅山蛮主体民族刍议[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12-13.
被引量:2
8
马铁鹰.
“三峒梅山”概述[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21-23.
被引量:5
9
杨俊军.
梅山武术及其文化特征[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5):34-35.
被引量:12
10
刘铁峰.
论梅山道教文化中的“巫”特质[J]
.船山学刊,2004(4):53-5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毛攀云,石潇纯,周探科.
1988—2012年梅山文化研究述略[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30(1):42-50.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毛攀云.
梅山文化在新时期的机遇与发展[J]
.湖南社会科学,2013(6):51-53.
被引量:7
2
姜敏,陈飞虎.
小规模渐进建造的乡野公园——中国梅山文化园建设实录[J]
.建筑学报,2013(12):33-37.
被引量:7
3
毛攀云,钟巧灵.
表象·深描·祭祀——梅山张五郎信仰的文化阐释[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31(5):23-27.
被引量:4
4
毛攀云.
梅山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课程教学的思考——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31(6):32-35.
被引量:2
5
吴应广.
村落武术的本土化特征研究——以湖南涟源市双胜村为个案[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30(5):97-101.
被引量:4
6
胡最,刘沛林,邓运员,郑文武.
紫鹊界稻作梯田的传统文化特征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12):1466-1470.
被引量:2
7
陈慧,王秀婷,朱海燕.
安化茶俗探源[J]
.蚕桑茶叶通讯,2017(3):25-27.
8
蒋秀召.
论梅山纸马的艺术风格及其应用[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35(1):18-21.
9
陈竑,毛攀云.
梅山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长效机制——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18(3):108-109.
被引量:5
10
肖沛昕,杜明明.
基于梅山文化的沩水旅游带发展思考[J]
.美与时代(城市),2018,0(11):95-96.
1
刘礼堂.
扬越地望考[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44(3):81-86.
被引量:4
2
周溶泉,徐应佩.
对“此头须向国门悬”解释的异议[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14(4):45-47.
3
李晓斌.
梅岭两度春[J]
.南昌教育,2009(7):60-60.
4
叶梦.
隆回寻访“梅山蛮”[J]
.老年人,2014(10):42-43.
5
吴永章.
楚与扬越、夷越、于越的关系[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8(S1):80-89.
被引量:2
6
白耀天.
扬越、夔越考略[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5(1):25-30.
被引量:1
7
何光岳.
瑶人的来源和迁徒[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9(1):75-84.
8
伍新福.
长沙蛮初考[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8(4):33-36.
被引量:5
9
吴万源.
试论“飞山蛮”与侗族[J]
.贵州民族研究,1987,7(2):71-74.
被引量:7
10
微风.
古代民族志[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6(4):125-132.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 第S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