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于佛教,从哲学史的角度去把握,似乎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它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以及对于本体的证悟论。这有两个侧面,可以说是佛教哲学试图回答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本体和现象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或实际包含一系列重要的哲学问题,诸如本质、现象和假象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有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问题,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问题,统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依存性和独立性的关系问题,等等.佛教提出一系列的观点,制定一大堆范畴,试图按照它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来回答这些问题。至于证悟论这个侧面,它试图回答主体和本体的关系问题。当然,它所谓“本体”有其特殊的含义。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系列认识论、真理论中的问题。比如: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问题,感觉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问题,语言、概念等的局限性问题,认识过程中各种形式的飞跃问题,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问题,等等。佛教徒在探索主体和本体间的关系时,涉及到这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