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两结合”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规定性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关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近年来文艺理论上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各种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多是由于概念本身造成的困惑。有的仅仅涉及其对生活的把握和概括;有的则侧重于强调具体的形象创造手段;有的则把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当作纯粹意义上的创作方法;有的却又理解为创作精神、创作原则,甚至理解为文学倾向、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这就把问题大大复杂化了。
作者
颜纯钧
出处
《文艺研究》
1984年第2期60-62,共3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两结合
革命现实主义
革命浪漫主义
文艺理论
创作精神
文学流派
文学运动
文学倾向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J0 [艺术—艺术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7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17
1
巴人.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15(2):29-36.
被引量:2
2
冯宪光.
论“苏联模式”的文艺学[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3):122-127.
被引量:3
3
王西平.
“两结合”创作方法管见[J]
.人文杂志,1980(5):65-68.
被引量:1
4
杨柄.
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3(4):2-17.
被引量:2
5
马莹伯.
“两结合”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J]
.文艺理论研究,1980(1):124-131.
被引量:2
6
蒋茂礼.
略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辩证结合[J]
.文史哲,1979(6):43-50.
被引量:2
7
刘宁.
别林斯基的美学观点[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3):39-52.
被引量:4
8
李留记.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是独立的创作方法[J]
.中州学刊,1988(5):70-73.
被引量:1
9
周揚.
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一九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人民音乐,1960(Z1):5-19.
被引量:15
10
王元骧.
立足反映论,超越反映论──谈我对苏联文艺学模式的认识历程[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26(5):22-26.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4
1
金永兵,马前.
文学理论“苏联模式”及其在新时期的价值变迁[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5):14-21.
被引量:1
2
汪介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理论行程[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1):143-157.
被引量:17
3
耿杉.
20世纪中叶中国山水画“挪移”式创新现象研究[J]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14(2):29-31.
被引量:1
4
张世维.
“两结合”在中国的理论行程[J]
.文艺争鸣,2022(1):62-6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0
1
仝妍.
新中国的文化想象与民间舞蹈的现代性构建——从《人民胜利万岁》谈起[J]
.艺术学研究,2019,0(4):30-36.
被引量:2
2
向天渊.
中国“左翼-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域外文论本土化的经典案例[J]
.军事文化研究,2022,1(2):63-74.
3
张彩红.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兴盛与衰落[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2):115-117.
4
王浩.
从“美的理想性”到“现实主义”--王逊美学思想管窥(下)[J]
.美术研究,2016(4):8-12.
被引量:1
5
战国栋.
第五届全国美展与现实主义创作[J]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6(3):106-109.
被引量:1
6
宋子节.
政治·艺术·社会——海外“文革”招贴研究的三种进路[J]
.广告大观(理论版),2017(2):85-92.
7
侯敏.
从“唯物辩证法”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苏联文学创作方法的演变与论争[J]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9(2):74-82.
8
姚孟泽.
文学与人学的变奏——钱谷融“文学是人学”观念及其阐释的再阐释[J]
.文学评论,2018(5):84-92.
被引量:5
9
段江丽.
学术基础与学术主体性精神——李希凡先生红学研究学理分析(上)[J]
.红楼梦学刊,2019(2):49-70.
被引量:2
10
谢力哲.
1930:中国左翼文学理论史上的“新兴文学”[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7):178-185.
被引量:1
1
马莹伯.
“两结合”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J]
.文艺理论研究,1980(1):124-131.
被引量:2
2
李浚文.
还是需要“两结合”——从一篇小说的艺术成就谈起[J]
.文艺理论研究,1980(2):86-89.
3
孙晓燕.
论“两结合”时期长篇小说中浪漫主义的异化[J]
.齐鲁学刊,2006(2):100-105.
被引量:1
4
吴秀明.
巨人的文学效应——论毛泽东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J]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1):94-99.
5
南帆.
“两结合”[J]
.南方文坛,1999(1):7-8.
被引量:2
6
郑飞中,陈莉.
论《红旗谱》研究视野的变迁[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2):61-64.
7
高玉.
“两结合”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J]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27-29.
被引量:1
8
客观些,再客观些[J]
.文艺理论研究,1988(6):94-95.
9
唐再兴.
“两结合”的命运——就《文艺学概论》与刘叔成同志商确[J]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2):46-53.
10
秦业成.
浅谈风景画“一过渡两结合”教学模式[J]
.美术向导,2002(1):46-46.
文艺研究
1984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