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都江堰的科学价值及“古为今用”的巨大效益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都江堰在我国“古老文明”的发展史中,经历了二千二百多年大洪、大旱的实际检验,至今继续扩大效益。都江堰一经建成,就具有无比的生命力,它的成效,史不绝书。早在二千一百多年前,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就记载:“蜀守冰,凿离碓(碓,古“堆”字)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一千七百多年前,诸葛亮“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派丁千二百人主护之,且设堰官……”,而达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千六百多年前,常璩写《华阳国志·蜀志》载出:“……又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作者 吴敏良
出处 《农业考古》 1983年第2期53-58,共6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9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