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词源研究的进步,仅仅词形的相似不管用了,让位给语音的系统对应这一更加细致、有力得多的概念;此后就达到了科学的成熟阶段,表现为新语法学派(从方法上,不见得根据确凿的事实)坚决主张语音变化,从而语音对应,不允许有偶然的、无法解释的例外。理论方面,在十九世纪,有关现存“最古”语言的概念(虽然F.von Schlegel等人仍在梵语最接近始源语的所谓“古”上徘徊)已让位给普遍承认并不存在的“构拟”语。在这期间,该世纪中叶的Schleicher比后来的新语法学派更加强调构拟结果的真实性。在实际分类系统中,印欧语系的主要轮廓(即主要包括哪些语言)出现得相当早,1814年提出了Indo-European(印度-欧罗巴)这个名称,1823年又提出了Indogermanisch(印度-日耳曼)这个名称。
出处
《当代语言学》
1983年第2期11-23,54,共14页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