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刺梨,学名:缫丝花(Rosa roxburghii Tratt),地方名:刺梨(贵州)、木梨子(四川),又名:送春归。刺梨的果实富含维生素C,每百克果肉含维生素C2,435-4,500毫克,比号称“水果之王”的猕猴桃还高6-10倍,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野生水果。它主产于贵州,在我国四川、云南、江苏、湖北、广东等省亦有分布。由于刺梨对人体健康的特有营养疗效,早在几百年前它就为贵州苗族及其它兄弟民族同胞所认识和利用,长期以来贵州各族人民对刺梨深爱喜食,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常用野生果品。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生化营养学界的学者王成发、万昕、罗登义、李琼华、张宽厚等,对主产于贵州的刺梨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自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原中央卫生实验院营养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所长王成发于1942年8月在我国第一次对刺梨进行了科学分析并报告了研究结果之后,万昕、罗登义、李琼华、张宽厚等亦先后对贵州安顺、湄潭、贵阳所产之刺梨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各方之报告,确证刺梨中含丙种维生素极丰”,“此珍贵之新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注意,并为当今我国刺梨资源的开发和科研、生产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解放后,在党政各级组织与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下,贵州农学院、贵州省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贵阳市园林科研所、兴义县果树农场、贵州省轻工科研所、贵阳花溪酒厂、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1983年第4期28-35,共8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