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再现与表现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再现和表现这两个在艺术理论中常用的术语,人们把它们都当成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来使用着。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着重反映的客观性特征,后者着重反映的主观性特征。但是这种区别只有相对性。因为某一艺术形象既有再现的性质也有表现的性质。倘若把再现理解为对于反映对象完全被动的机械的模仿或复制,它就不属于艺术的反映。
作者
王朝闻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3年第2期5-13,共9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关键词
再现与表现
艺术家
艺术理论
艺术形式
五十年代
主观感受
艺术创作
神与形
艺术美
艺术欣赏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16
1
黄玉琰.
明末清初中州诗坛的文化背景与心态构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6):75-79.
被引量:1
2
孙正聿.
论哲学的表征意义[J]
.社会科学战线,1997(3):246-252.
被引量:12
3
程金城.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J]
.文学评论,1987(3):4-14.
被引量:4
4
吴中杰.
文艺的本质: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文艺学导论》第一章[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9(6):47-53.
被引量:1
5
孙正聿.
本体的反思与表征——追问和理解哲学的一种思路[J]
.哲学动态,2001(3):2-7.
被引量:23
6
任悦.
数字时代视觉表征的变化——对“我们:数码相机记录的影像生活”摄影比赛作品的内容分析[J]
.国际新闻界,2007,29(2):16-20.
被引量:14
7
刘洪.
像差·像压——试探图像传播的表征机理[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29(5):16-19.
被引量:2
8
魏屹东,裴利芳.
论情境化潜意识表征——评德雷福斯的无表征智能理论[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26(2):1-7.
被引量:9
9
祁乐瑛.
认知加工中的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2):129-133.
被引量:2
10
黄瑞丹.
心理表征:翻译的一个新视角[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1):32-3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赵毅衡.
“表征”还是“再现”?一个不能再“姑且”下去的重要概念区分[J]
.国际新闻界,2017,39(8):23-37.
被引量:22
二级引证文献
22
1
方惠,刘海龙.
2017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18,40(1):21-37.
被引量:13
2
张歆.
现代性语境下的身份追寻——评满族作家于晓威小说《L形转弯》[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8(4):55-60.
3
王坤.
文学实践与反本质主义和本体论学理问题——西方文论学理研究之二[J]
.学术研究,2018,0(3):146-154.
被引量:3
4
周子渊.
再现与象征:少儿绘本图像叙事的意义表达[J]
.编辑之友,2019,0(6):28-32.
被引量:4
5
罗小凤.
从“诗”到“出场符号”——论21世纪诗歌符号学转向的一个面向[J]
.江苏社会科学,2019(5):209-215.
被引量:6
6
何志武,吕永峰.
科学主导型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逻辑、表征与机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4):53-59.
被引量:7
7
伏飞雄,李明芮.
一般叙述学视野中的叙述定义:与赵毅衡先生商榷[J]
.符号与传媒,2020(2):219-232.
被引量:4
8
伏飞雄,李明芮.
再现或表象:representation汉译争论再思考[J]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6):1-9.
被引量:1
9
霍甜甜.
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重构——帕特·巴克《双重视域》中“为他者”的表征伦理观[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4):86-91.
被引量:1
10
周建增.
早期阿尔都塞的阅读理论——兼谈“表层阅读”的误判[J]
.文艺理论研究,2021(4):138-149.
被引量:1
1
毛蓉.
再现与表现——绘画真实的多元性探略[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09(5):130-131.
2
王祥林.
浅析作家创作时再现与表现的关系[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10):123-124.
3
刘涵华.
军旅作家的胸襟和气魄——杨闻宇散文简论[J]
.作家,2010(18):12-13.
4
杨勇.
论再现与表现[J]
.消费导刊,2009,0(8):227-227.
5
张东丽.
论迟子建小说的艺术张力[J]
.理论学刊,2007(10):119-123.
被引量:2
6
金强.
解读古诗词中杨柳的愁苦意蕴[J]
.文学教育,2012(18):27-27.
7
漱玉.
京城四季天[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1(10):160-163.
8
朱光荣.
再论艺术辩证法[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9-72.
9
李天道.
中国古代审美境界生成论(一)[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1(1):50-55.
10
“再现”与“表现”的多种形态[J]
.文艺理论研究,1994(6):37-37.
文艺理论研究
198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