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关于假借转注的管见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发表了王伯熙同志的《六书第三耦研究》(以下简称王文),他强调以字形为主、兼及音义为出发点,对六书的转注、假借作了新的解释,这种努力是很可贵的。但笔者认为,王文还有可商榷之处。一、王伯熙同志虽然强调了以字形为主作出发点的原则,但文中并没有从文字的字形特点出发去研究转注假借,而是从词义出发,从词义的引申孳乳来整理文字规则。王文认为:"转注、假借字都是一些音同音近、字义相通或相关的字。"是"
作者 陆锡兴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1983年第5期222-223,共2页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25

  • 1(美)I J Gelb. AstudyofWritin,第三章.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3.
  • 2尹斌庸.汉语语素的定量研究[J].中国语文,1984,5.
  • 3姚孝遂.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J]..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北京:中华书局,1980..
  • 4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5刘志成.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M].成都:巴蜀书社,1997..
  • 6李振麟.关于中国文字改革问题的一些争论[J].语文知识,1957,(8).
  • 7周有光.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J].中国语文,1957,(7).
  • 8(美)布龙菲尔德 袁家骅 赵世开 甘世福译.语言论[M](1933)[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9(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10孙常叙.假借形声和先秦文字的性质[J]..古文字研究:第十辑[C].北京:中华书局,1983..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