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文字——驳瓦西里耶夫的谬论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同我们的整个民族文化一道产生和发展的。但是,苏联的某些学者却认为,中国古代的文明不是起源于中国本土,而是西方古代文明传播。
作者
陈汉平
出处
《人文杂志》
1983年第2期110-113,共4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关键词
瓦西里耶夫
独立起源
汉字起源
刻划文字
陶文
陶器
象形字
仰韶文化
西来说
苏美尔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113
1
张光明,徐龙国,张连利,许志光.
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木构架祭祀器物坑的发掘[J]
.考古,1997(11):1-18.
被引量:21
2
陈全方.
周原出土陶文研究[J]
.文物,1985(3):63-75.
被引量:10
3
吴诚.
广东揭阳云路出土一批石器、陶器[J]
.考古,1985(8).
被引量:3
4
杨式挺.
试论西樵山文化[J]
.考古学报,1985(1):9-32.
被引量:26
5
高明.
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1(6):49-62.
被引量:38
6
张光明,夏林峰.
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发掘收获相关问题的探讨[J]
.管子学刊,1999(4):88-95.
被引量:12
7
张敏.
从史前陶文谈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J]
.东南文化,1998(1):46-52.
被引量:6
8
周晓陆.
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J]
.东南文化,1998(1):53-56.
被引量:7
9
刘志一.
龙虬庄陶文破译[J]
.东南文化,1998(1):57-62.
被引量:7
10
方西生,孙德萱,赵连生.
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J]
.考古,1980(3):193-202.
被引量:54
引证文献
4
1
刘德增.
祈求丰产的祭祀符号——大汶口文化陶尊符号新解[J]
.民俗研究,2002(4):59-69.
被引量:7
2
郑莉.
史前陶文研究综述[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19-21.
被引量:1
3
王晖.
从蚌埠双墩遗址陶符看史前陶器刻划符号的性质[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6):5-15.
被引量:1
4
马保春,袁广阔.
试析中国早期器物刻画符号的命名问题[J]
.中原文物,2015(6):27-4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9
1
刘德增.
鸟图腾、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起源[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7-15.
被引量:6
2
舒瑜.
丰产的文化理性解释——云南诺邓历史上两套丰产仪式之研究[J]
.民族研究,2011(6):30-37.
被引量:3
3
吕春瑾,王吉怀.
基于双墩刻画符号的中国文字起源内在机制研究[J]
.华夏考古,2018(1):103-111.
被引量:6
4
庄浩田.
齐陶文初论[J]
.书法赏评,2017(6):69-75.
5
宋亦箫.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刻符中的昆仑形象[J]
.民族艺术,2018(3):105-113.
被引量:6
6
刘军平,李洋.
人民视觉与大众图式——大汶口文化陶刻图像发展演变研究[J]
.美术大观,2019(2):134-135.
被引量:2
7
吕明星.
山、鸟与祖先:三星堆玉璋图案祭祖祈年仪式探究[J]
.农业考古,2023(6):20-29.
8
刘德增.
中国图腾崇拜研究之缺憾[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18(6):28-33.
9
刘思.
浅析大汶口文化彩陶豆图案[J]
.中国包装工业,2015,23(3X):98-99.
被引量:1
1
契诃夫,侯存治(译).
柔弱的人[J]
.视野,2011(5):64-65.
2
徐锡台.
西周陶文试释[J]
.人文杂志,1985(3):91-93.
3
王力,魏建功,周祖谟,梁东汉.
汉字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6,2(4):72-85.
被引量:4
4
吴云翔,孙转科.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11-13.
5
陈炜湛.
汉字起源试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18(1):70-77.
被引量:18
6
赵秋长.
悲欢离合总关情——托尔斯泰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爱情观[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6(3):107-109.
被引量:1
7
吴树琴.
陶行知的学生时代[J]
.重庆陶研文史,2009(2):35-35.
8
杨建芳.
“仰韶文化西来说”旧调的重弹——评瓦西里耶夫的两篇反华文章[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1):129-134.
被引量:2
9
鲁芸生.
汉字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吗?[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3(2):107-109.
10
卢丁.
汉字的起源及早期发展[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74-80.
被引量:10
人文杂志
198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