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一种思想体系,一种意识形态,它既是历史运动的主观表现,但其本身又不能不是一种历史,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言论,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看作一个“过程”。这样,将有助于我们研究何处是它的转折,即一个崭新阶段的出发点。显然,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的前题是要解决“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
作者
许明
出处
《学术月刊》
1982年第4期15-20,共6页
Academic Monthly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青年马克思
出发点
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
唯物史观
生产活动
费尔巴哈
德意志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者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2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72
1
王征国.
“社会存在”新议——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J]
.社会科学,1985(9):53-54.
被引量:2
2
王善忠.
社会主义文学与人道主义问题[J]
.文学评论,1984(1):24-33.
被引量:4
3
张韧,杨志杰.
从《啊,人……》到《人啊,人!》——评近几年文学创作中的人性、人道主义问题[J]
.文学评论,1984(2):3-12.
被引量:4
4
文礼平.
文学的共鸣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J]
.文学评论,1961(2):1-9.
被引量:2
5
孙子威.
有没有不带阶级性的山水诗?[J]
.文学评论,1961(4):106-112.
被引量:3
6
王定一.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起点是物貭生产[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12(1):96-98.
被引量:3
7
毛星.
关于文学的阶级性[J]
.文学评论,1979(2):22-39.
被引量:5
8
墨哲兰.
巴黎手稿中的异化范畴[J]
.哲学动态,1979(8):25-27.
被引量:7
9
钱谷融.
《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J]
.文艺研究,1980(3):7-13.
被引量:68
10
计永佑.
两种对立的人性观——与朱光潜同志商榷[J]
.文艺研究,1980(3):14-18.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6
1
赵绥生.
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6(2):44-49.
被引量:3
2
赵绥生.
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4):59-67.
被引量:5
3
刘芳,赵绥生.
论人性的复归[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2):73-77.
4
赵绥生,寇永前.
论人性的复归[J]
.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9(6):1-5.
被引量:1
5
李世涛.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中的人性、人道主义问题[J]
.艺术百家,2010,26(1):34-44.
被引量:4
6
谢俊,张艳娣.
马克思主义人学:回眸与前瞻——基于1982-2014年《中国哲学年鉴》的考察[J]
.探索,2015(3):161-167.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陈启权.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人性化书写[J]
.芒种,2012(20):203-204.
2
赵绥生.
唯物史观逻辑起点三个因素与五个因素关系探讨——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6(4):35-38.
被引量:3
3
赵绥生.
唯物史观逻辑起点三个因素与五个因素关系探讨——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6):20-22.
4
赵绥生.
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7(2):29-33.
5
赵绥生,高凤香.
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5):74-79.
被引量:4
6
王菲斐.
《生死朗读》——透过人性看文明之无奈[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97-98.
被引量:1
7
郭莎,李宁.
20世纪50年代文艺界关于人道主义的“百家争鸣”[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4-87.
8
刘洋.
关于唯物史观基本概念的几点思考——对吴英老师《对唯物史观几个基本概念的再认识》的反思[J]
.时代教育,2015,0(23):273-275.
9
杨丽娟.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唯物史观的起点——“三位一体”[J]
.科教文汇,2019,0(17):53-54.
10
赵绥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构原则[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5):110-118.
被引量:2
1
周一沁.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简析[J]
.中国外资,2011(20):9-11.
被引量:1
2
C.泰勒,邱长弘.
马克思与表现主义[J]
.国外社会科学,1984(5):52-53.
3
一鸣.
小议“信息社会”[J]
.贵州社会科学,1985(1):86-87.
4
孙云.
论精神生产问题研究的必要性[J]
.求是学刊,1991,18(1):10-12.
5
姜培耕.
究竟什么叫“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J]
.统计工作,1957(2):17-18.
6
唐少杰.
《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基地[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2):11-28.
被引量:1
7
杨实权.
从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的关系谈有关统计的改革[J]
.统计,1985(4):18-19.
8
陈荣富.
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概念与社会主义异化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15(1):1-8.
9
H.拉宾,赵国琦.
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J]
.国外社会科学,1983(3):25-31.
被引量:2
10
孙厚才.
人的全面发展与市场经济[J]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2):95-96.
学术月刊
198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