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肖红创作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新文学史上的女作家中,肖红、冰心、丁玲都以她们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灿烂的新文学园地,显得更加绚丽多采。肖红这个从祖国雪野冰川中生长出来的女作家,在她那坎坷的身世、艰辛的艺术生涯、动荡的岁月里,开出了鲜艳的艺术花朵,现在让我们来对她的艺术特色,作一些探索吧!
作者
陆文采
邢富君
出处
《齐鲁学刊》
1982年第4期86-90,共5页
Qilu Journal
关键词
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
肖红
作品
女作家
创作个性
生死场
新文学史
女性作家
呼兰河传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20
1
逄增玉.
流亡者的歌哭——论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J]
.文学评论,1986(3):75-83.
被引量:6
2
邢富君.
肖红的创作个性与文学命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9(1):53-58.
被引量:1
3
邢富君.
略论萧红后期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1985(1):142-147.
被引量:2
4
华铭.
论肖红的文学道路[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4(4):10-17.
被引量:2
5
沈昆朋.
关于肖红的《马伯乐》下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7(4):78-80.
被引量:1
6
刘焕林.
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概观[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4(3):1-10.
被引量:2
7
沈卫威.
现代东北流亡作家的运动轨迹[J]
.社会科学辑刊,1988(2):124-129.
被引量:5
8
沈卫威.
试论“东北流亡文学”的独立体系和结构形态[J]
.学习与探索,1987(6):107-112.
被引量:1
9
沈卫威.
延安时期的东北作家群[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0(1):48-51.
被引量:6
10
邢富君.
《高梁叶》——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史诗——东北作家群研究拾遗[J]
.社会科学辑刊,1987(4):78-8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邹午蓉.
新时期萧红研究述评[J]
.文学评论,1988(4):78-90.
被引量:27
2
逄增玉.
新时期东北作家群研究述评[J]
.文学评论,1990(4):66-76.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33
1
孙佳.
论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J]
.职大学报,2008(4):7-10.
被引量:1
2
郭秀琴.
论萧红悲剧小说的美感特征[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3-106.
3
皇甫晓涛.
从背景到角色——《马伯乐》的出现与“没有死去的阿Q时代”[J]
.鲁迅研究动态,1989(7):23-30.
被引量:2
4
王桂青.
《生死场》研究述评[J]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1):40-45.
被引量:2
5
郭秀琴.
论萧红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2-13.
6
孙宝灵.
萧红步入革命文学的受动特征和时代推动[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67-70.
被引量:1
7
葛亚萍.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2(5):102-104.
被引量:1
8
白银银.
别样的故园——浅谈萧红的《呼兰河传》[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9(5):73-74.
9
杨霏.
走进萧红——萧红文学作品简谈[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2):122-122.
10
曹旭光,宋学清.
宿命的规避与精神的还乡——萧红的生命体验与《生死场》的创作[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2-116.
被引量:1
1
柯平凭.
不幸的萧红与萧红的不幸[J]
.社会科学战线,1982(3):307-312.
被引量:3
2
熏风.
不以诗名 别具诗心——谈谈作为诗人的萧红[J]
.学习与探索,1981(5):114-119.
被引量:8
3
陆文采,唐京连.
浅谈肖红笔下的女性形象[J]
.社会科学辑刊,1984(1):131-135.
被引量:8
4
宋德胤.
肖红与乡土文学[J]
.学术交流,1987(6):131-138.
5
邢富君.
略论萧红后期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1985(1):142-147.
被引量:2
6
陈瑞琳.
试谈肖红作品的语言特色[J]
.社会科学辑刊,1983(4):152-155.
7
程煜.
疯话三千[J]
.当代青年研究,1988(7):23-23.
8
片山智行,刘丽华.
肖红的文学观与“抗日”问题——由《生死场》说起[J]
.社会科学战线,1990(2):267-273.
被引量:6
9
皇甫晓涛.
寻找转折点——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37-42.
被引量:1
10
李计谋.
“萧红现象”阐释[J]
.学习与探索,1993(6):105-111.
被引量:5
齐鲁学刊
198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