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古代诗词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评论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一)从“诗无达诂”谈起“诗无达诂”,这是西汉董仲舒说的.它反映了西汉时对于《诗经》的解释已经相当分歧.一千多年后的清代,和这个说法颇为相似的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读者对诗词的解释存在随意附会的情况.从汉至今,古代诗词研究领域中,聚讼纷纭,有关于全篇的立意、主题的,有关于篇中的某些词句的.引起分歧的原因,除了研究者本身之外,往往与诗词作品方面有关:或者过于空灵,或者过于隐晦…….而这除了别的原因之外,又往往是由于作品中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举个例子来说吧:
作者 陈新璋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76-82,共7页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