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人阅读古籍,由于时间的时隔、语言的发展和汉字的演变,常有种种障碍横互眼前,字多通假而语义难明,便是其一。清王念孙曾明确指出:“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所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为之解,则诘和(竹卒訇)为病矣。”(《经义述闻·叙》载)其子王引之承其说,讲得更简洁明白:“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同上书卷二十三“经文假借条)。可见明通假是读通古书的关键之一。读古书不懂得通假,便不能通晓文意,——有时似乎读通了,其实是由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望文生义,——而曲解文意势必闹笑话,出问题。故历代学者非常重视掌握通假规律,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95-97,共3页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